一场跨越三年的“电池联姻”
当亿纬锂能和思摩尔国际在11月20日签下那份采购框架协议时,市场似乎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这份有效期直至2028年底的协议,约定从2026年起,思摩尔将向亿纬锂能持续采购电芯产品。虽然公告强调这仅是框架性协议,不涉及具体金额,但资本市场向来擅长从模糊的承诺中捕捉确定性。
关联交易的“默契共舞”
这场合作背后藏着有趣的关联——亿纬锂能董事江敏同时担任思摩尔国际的非执行董事。翻阅历史,两家企业的“生意往来”早已有之:2022至2024年间,亿纬锂能向思摩尔销售锂电池的金额始终维持在5亿元左右规模。而就在协议签署前一天,亿纬锂能还公告预计2026年与思摩尔等关联方的交易总额不超过65.92亿元。这种“先画框、后填色”的操作,或许暗示着双方对长期合作的信心。
电子烟巨头的“电池焦虑”
思摩尔作为全球电子雾化设备龙头,近年正经历转型阵痛。补充材料显示,其国内市场收入从2021年的55.3亿元骤降至2023年的8.76亿元,但通过拓展欧洲市场,海外收入占比已提升至45.4%。此次锁定亿纬锂能的电芯供应,可能是在为其全球产能布局提前储备“弹药”。毕竟在电子烟监管趋严的背景下,稳定的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堪比生命线。
二线电池厂商的突围战
亿纬锂能自身也处在行业洗牌的关键期。与同属二线阵营的国轩高科相比,其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1.7%,而后者因奇瑞汽车港股上市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激增5倍。不过若剔除非经常性损益,亿纬锂能19.37亿元的扣非净利润仍显韧性。此次与思摩尔的绑定,或许是其巩固储能电池业务(占总营收36.56%)的重要落子——毕竟在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排名中,亿纬锂能已跻身前三。
迷雾中的确定性
这场合作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时间差:协议2026年才启动执行,对2025年业绩“无重大影响”。这种“期货式”合作背后,可能隐藏着双方对技术路线或市场需求的预判。就像雾中行船,虽然看不清全貌,但灯塔的方位已然明确。投资者或许需要关注的是,在固态电池被普遍视为行业突破口的当下(亿纬锂能已推出“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传统电芯的长期需求是否真如协议预期般稳固。
(风险提示:框架协议具体执行存在不确定性,关联交易需关注后续实际订单情况。投资决策请结合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审慎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