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纬锂能刚刚扔出一个重磅数据:公司及子公司累计对外担保总额已达约713.49亿元,占其2024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189.85%。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其净资产的两倍,其中对控股子公司的担保就高达699.39亿元。这一消息发布之际,恰逢公司完成对亿纬集能的全资控股——通过将SK新能源30%股权置换为SK On持有的亿纬集能49%股权,实现对储能核心资产的全面掌控。
这并非孤立动作。过去一年里,亿纬锂能在战略上持续加码储能赛道。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达450.02亿元,同比增长32.17%,而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48.41GWh,已超过动力电池的34.59GWh,成为第一大业务板块。公司在全球储能市场占有率约11%,排名第二,客户覆盖ABB、中国移动、南方电网等重量级企业。技术上,其推出的628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Mr.Big)在容量上领先宁德时代同类产品,系统集成效率提升30%,成本降低10%。
但高增长的背后是重资本投入和不断攀升的财务压力。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资本支出高达74.58亿元,同比增速82.35%,在建工程超132亿元,固定资产突破313亿元。资产负债率升至63.47%,流动比率仅1.05,速动比率0.92,短期偿债能力明显承压。利息支出达5.41亿元,财务费用创历史新高。
我一直在观察这家企业的转型路径。它没有选择在动力电池红海中硬刚“宁王”和比亚迪,而是果断押注储能,并以大容量电芯和海外高毛利市场打开突破口。目前海外业务毛利率达21.71%,比国内高出近6个百分点,成为利润的重要支撑。匈牙利和马来西亚两大海外基地合计投资超186亿元,未来将直接服务宝马、欧洲能源项目,全球化布局清晰。
但我也必须说,这种激进扩张模式的风险不容忽视。713亿的担保规模,本质上是为子公司融资提供信用背书,反映出其依赖外部资金推动产能建设的现实。若后续订单不及预期或海外投产延迟,现金流可能面临严峻考验。尽管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49.04亿元,同比增长131.7%,显示主业“造血”能力尚可,但能否持续覆盖巨额资本开支仍是未知数。
更关键的是港股IPO能否落地。拟募资300亿港币用于海外项目建设,若成功将极大缓解资金压力。否则,减持思摩尔国际股份这类“卖资产回血”的操作恐怕难以长期维系。
总的来说,亿纬锂能正走在一条高风险高回报的路上。它的战略方向是对的——储能是未来十年最确定的增长赛道之一。但它能否在巨头环伺和自身财务紧绷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决定它最终能走多远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