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产业链的“抢货”进行时
当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席卷而来,锂电产业链正上演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抢货”大戏。从上游材料到下游电池厂商,企业们纷纷签下长期保供协议,试图在这场供应链重构中抢占先机。这背后,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订单增长,更折行业逻辑的深刻转变。
从“产能竞赛”到“价值深耕”
过去,锂电行业最热衷的是规模扩张,各家厂商比拼的是谁家产能更大、产线更多。但如今,风向似乎变了。随着下游动力电池和储能市场的持续高景气,行业开始转向对供应链安全的极致追求。正如专家所言,锂电产业链的逻辑正在从“产能竞赛”转向“价值深耕”。
这种转变在厦钨新能与格林美的合作中可见一斑——双方签下三年45万吨的原料供应协议,几乎锁定了未来几年的产能。而宁德时代更是接连与广汽集团、海博思创达成十年战略合作,这种长期绑定的模式正在成为行业新常态。
价格暗流涌动
订单激增的同时,价格波动也如影随形。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上涨,电解液添加剂等细分品类更是出现单日跳涨数万元的极端行情。这种价格上涨并非偶然,而是供需格局变化的直接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价格传导机制呈现出明显的“上游快、下游慢”特征。材料端价格已率先启动,但电池厂商的定价调整往往存在滞后性。这种时间差或许会给中游企业带来短期的成本压力,但也为行业提供了观察价格弹性的窗口。
技术迭代下的新机遇
在这场供应链重构中,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亿纬锂能率先量产的600Ah+大容量电芯已在全球首个百兆瓦时级储能电站落地,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能量密度,更重塑了行业成本曲线。与此同时,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从国际视角看,中国锂电产业链的竞争力正在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升级。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在部分关键材料领域已建立起技术壁垒。这种转变或将重塑全球锂电产业的竞争格局。
长期主义的考验
当行业集体转向长期合作模式,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平衡短期产能与长期技术投入?如何在锁定供应链的同时保持灵活性?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企业能否在下一轮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
对投资者而言,锂电行业的这轮复苏既充满机遇,也暗藏风险。价格上涨的持续性、技术路线的确定性、产能扩张的合理性,都需要更细致的观察。毕竟,在能源革命的长跑中,笑到最后的未必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