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储能行业迎来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爆发的双重利好。在技术方面,据中国科学院10月9日官网消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等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固-固界面接触研究上获得新进展;在市场方面,储能电芯的需求猛增,企业订单排至明年,项目中标规模也同比大幅增加。
“储能电芯‘一芯难求’,缘于全球需求爆发、供给端响应相对滞后等因素。”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储能需求超预期,新能源全面入市拉大峰谷电价差,储能项目商业价值凸显。
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
今年以来,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前8个月,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5.9GWh,同比增长42%;同期储能EPC招标规模达116GWh,同比增长约40%。
“结构性短缺进一步加剧了储能电芯的供需矛盾。”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14Ah大容量电芯作为2025年新招标项目及海外供应的主力军,成为市场主流,但由于客户提前锁定产能,部分企业无法再新增订单,这一现象直接推动储能电芯报价提升,市场对电芯厂商的关注度也随之飙升。”
政策层面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2025年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强化改革与优化环境协同,坚决纠正不当干预电力市场行为,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9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总体目标提出,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这一系列政策推动行业从‘强制配储’向‘独立储能’转型,而独立储能作为电力市场独立主体,具备多元化收益来源,对电芯质量的要求更高,这进一步加剧了优质产能的供需失衡。”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京科方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这种“一芯难求”的格局已对储能产业链产生显著影响。上游磷酸铁锂正极、涂覆隔膜需求激增;中游集成商“抢芯”;下游户用、工商业储能涨价,带动全链条景气度攀升。
“全球需求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电芯供应紧张局面。”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前6个月,中国企业新获199个海外储能订单/合作,总规模超160GWh,同比增长220.28%。
东吴证券研报预测,全球储能电池需求2025年达到521GWh,同比增长60%,而产能释放有限,全行业产能利用率高达80%至90%,一二线持续满产,预计储能电芯紧缺将持续至2026年下半年。
产业链上市公司订单饱满
面对市场机遇,国内储能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加大对储能业务的投入。9月份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自家储能产品处于满产状态,订单饱满。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动平台称,公司储能电池订单较为饱满,目前处于满产状态。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互动平台称,公司储能电池已稳定供货于国内外客户,现阶段公司储能订单饱满,排产紧张,未来随着产能不断扩大,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储能电芯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并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供应合作,目前公司的储能电芯产能也已满产。在当前储能需求爆发的背景下,公司凭借一体化布局保障对客户的稳定交付。
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9月份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提到,上半年,公司储能业务增长稳健,国内外斩获多笔订单,新场景孵化初见成效。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储能上市企业应在技术上聚焦原创性创新,攻坚大容量、高安全电芯等核心技术,以柔性生产适配迭代需求,避免落后产能沉淀;同时加强上下游协同,共建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