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威科技产能释放的信号
最近汉威科技在互动平台的一则回复引起了我的注意。公司明确表示柔性传感器产能已经扩建完成,目前产品几乎不受产能限制。这看似简单的产能公告,背后其实藏着几个值得玩味的细节。
产能背后的底气
汉威科技提到已经完成一期产线扩建,年产超千万支的产能规模。这种表态在当下人形机器人概念火热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要知道,柔性传感器作为机器人的"电子皮肤",直接关系到触觉反馈的精确度。公司敢说"不受产能限制",至少说明在硬件准备上是充足的。
但有意思的是,我们从补充材料里看到,大摩最新报告对人形机器人明年的销量预测只有1.2万台,与行业乐观预期的10万台相差甚远。这种预期差恰恰说明,汉威科技现在的产能规划可能已经超前于实际需求。
订单与产能的微妙平衡
翻看历史资料会发现,汉威科技在2022年就出现过"订单饱满"的情况,当时月产能约18万支。如今产能提升到年产千万支级别,增幅不小。但关键问题是:下游需求能否消化这些产能?
补充材料里另一篇文章提到,汉威科技正在争取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单台Optimus的电子皮肤价值可能达到5000元。如果这个预期落地,确实能消化不少产能。但投资就是这样,预期和现实之间总有距离。目前来看,公司选择"根据需求适时调整"的谨慎态度是明智的。
行业冷暖自知
作为老股民,我见过太多"产能过剩"的故事。汉威科技现在的情况让我想起当年的光伏产业 - 大家都看好行业前景,疯狂扩产,最后却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好在柔性传感器技术门槛较高,暂时不会出现这种极端情况。
但不可忽视的是,行业确实存在"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问题。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量产,还需要克服成本、应用场景、软件算法等多重障碍。汉威科技作为上游供应商,虽然技术领先,但也难免受到下游发展速度的制约。
保持观察的姿态
我的建议是:既不要被产能扩张的利好冲昏头脑,也不必对行业短期困境过度悲观。汉威科技的基本面还算扎实,三季报显示营收利润双增,毛利率提升。关键是要盯住两个指标:一是特斯拉等大客户的订单落地情况,二是应收账款的变化趋势。
投资永远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汉威科技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记住,在股市里,活得久比赚得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