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互联网ETF(SZ159568)$ $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SZ395004)$
A股市场正处于关键的方向选择期,美元指数逼近100大关带来的流动性压力与高盛30%潜在回报预期形成博弈格局。 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分析,我们认为A股在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上半年将呈现震荡上行的结构性行情,建议投资者采取"逢低布局、均衡配置"的策略。
核心判断如下:(1)美元指数短期强势不改,但上行空间有限,预计在100-101区间遇阻;(2)A股估值处于历史合理偏低水平,沪深300 PE仅为标普500的一半,具备安全边际;(3)高盛30%潜在回报预期具备一定合理性,但需警惕实现路径的不确定性;(4)建议重点关注科技创新、高股息资产和"反内卷"主题的投资机会。
一、美元指数强势对A股的传导机制分析
1.1 美元指数近期走势及驱动因素
美元指数在2025年10月下旬以来持续走强,10月30日触及8月初以来最高水平99.724,目前在99.97附近交易,距离100整数关口仅一步之遥。本轮美元指数反弹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美联储鹰派立场的强化。尽管美联储10月降息25个基点,但鲍威尔在会后明确表示"12月进一步降息并非既定事实",导致市场对12月降息的概率预期从会前的95%骤降至67%,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10月初的3.8%飙升至4.11%。
从技术面看,美元指数已经突破了10月9日的震荡高点99.563,若多头持续主导市场,下一个上行目标为8月1日高点100.257,随后是100.538的200日均线。值得注意的是,美元指数的走强还受到日本央行鸽派政策的推动,USD/JPY汇率从10月底的152.7水平攀升至154.09,日元的走弱为美元指数上行提供了重要助力。
1.2 美元走强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压制效应
美元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的负相关关系在近期得到充分验证。10月31日,受美联储弱化降息预期提振美元影响,铜价从前一交易日创下的历史高位回落,伦敦金属交易所基准铜价盘中一度下跌3.3%,为10月14日以来盘中最大跌幅。
有色、稀土等全球定价的大宗商品与美元汇率几乎是"反向绑定"关系,这是行业公认的规律。具体数据显示,10月以来铜价累计下跌5.3%,铝价下跌4.1%,稀土核心品种氧化镨钕价格也下跌了3.7%。这种价格压力对A股相关板块形成明显压制,有色金属板块在10月份虽然整体涨幅达5.51%,但内部分化严重,部分前期涨幅较大的品种出现明显回调。
1.3 美元周期与A股成长股表现的历史规律
从历史数据看,美元指数与A股确实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2017年以来,美元指数与沪深300的相关系数为-0.17,呈现负相关特征。更具体的历史对比数据显示:
时期 美元指数表现 A股表现 相关性验证
2017-2018年 下跌10% +20% 负相关
2018-2019年 上涨8% -25% 负相关
2020年 下跌7% +27% 负相关
2022年 上涨19% -22% 负相关
2023年Q4 下跌5% +5% 负相关
这种负相关性的核心机制在于美元指数强弱带动人民币汇率变化,进而影响跨境资本流动。当美元指数上行时,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外资流出,对A股形成流动性冲击;当美元指数回落时,人民币升值压力缓解,外资回流,为A股带来增量资金。
对于成长股而言,由于其估值更加依赖远端现金流,对无风险利率变化更为敏感,因此在美元美债齐涨时期表现较差。近期A股市场的结构性分化也印证了这一规律,10月份创业板指下跌1.56%,科创50指数累计下跌超5%,而大盘蓝筹股相对抗跌。
二、热门资产回落与资金面压力评估
2.1 热门板块回调幅度与特征分析
2025年10月,A股市场呈现明显的结构性调整特征,前期涨幅较大的热门资产遭遇集中抛售。科技成长板块成为调整的重灾区,半导体板块月度跌幅达7.04%,军工板块下跌5.36%,医药板块下跌4.95%,消费电子板块下跌4.40%。
从个股层面看,回调幅度更为剧烈。部分前期涨幅巨大的AI概念股出现"腰斩"行情,如某光模块龙头从年内高点回调超过40%。这种调整反映出市场对高估值成长股的风险重新定价,投资者开始关注业绩兑现能力与估值的匹配度。
值得注意的是,调整并非基本面恶化导致,而是因为前期涨幅过大,已透支未来成长性。以CPO为例,龙头股虽普遍实现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双增长,但第三季度的环比数据却显露疲态,引发资金对光模块需求增速持续性的担忧。
2.2 资金流向变化与市场情绪指标
资金流向数据揭示了市场情绪的微妙变化。10月28-30日期间,主力资金连续三日净流出超800亿元,北向资金单日净卖出80亿元,科技板块遭集中抛售。具体到行业层面,电子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居首,10月30日全天净流出资金231.26亿元,其次是通信行业,净流出资金120.65亿元。
然而,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外资对A股的配置态度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最近一周(10月27-31日)北向资金净流出71亿元,但前一周(10月20-24日)为净流入100亿元,显示出外资在高位震荡中的获利了结行为,而非趋势性撤离。
ETF资金流向呈现分化特征。10月净流入资金超40亿元的基金包括证券ETF(64.52亿元)、券商ETF(40.91亿元)和科创芯片ETF(40.73亿元),反映出资金对金融板块和硬科技的偏好。相比之下,化工ETF、旅游ETF和金融科技ETF出现明显净流出,分别流出14.65亿元、12.85亿元和8.11亿元。
2.3 融资融券与市场杠杆水平
市场杠杆水平的变化是判断资金面压力的重要指标。截至10月底,两融余额突破2.5万亿元,10月份融资余额净买入2576.93亿元,电子、计算机、非银金融板块最受青睐。这一数据表明,尽管市场出现调整,但杠杆资金仍在积极布局,显示出对后市的相对乐观预期。
从融资买入的结构看,投资者主要加仓的是业绩确定性较高的科技龙头和金融蓝筹,而非纯概念炒作的小盘股。这种结构性的资金流入特征,反映出市场正在从"普涨"向"精选个股"转变。
三、全球贸易环境与市场估值的双重影响
3.1 中美贸易关系的最新进展评估
2025年10月25-26日,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举行的新一轮经贸磋商取得了积极成果,为市场注入了信心。美方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将24%对华对等关税的暂停期限延长一年,并暂停了对华造船业301调查及相关出口管制升级措施。
更重要的是,美方财长明确宣布"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关税",这一曾被市场视为"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威胁正式消解。中方也作出对等回应,暂停实施相关反制措施一年,并在农产品贸易、企业个案等领域达成共识。
然而,全球贸易争端缓和的持续性仍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美国国内政治环境复杂,贸易政策可能因政治周期而出现反复;另一方面,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仍在持续,全球贸易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这种不确定性要求投资者在乐观预期中保持理性,关注贸易政策的边际变化。
3.2 全球主要市场估值水平对比
当前全球主要市场确实处于历史高位,这为A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根据最新数据,主要市场的估值水平如下:
市场指数 PE-TTM 历史分位数 估值状态
纳斯达克100 36.42倍 91.17% 极高
标普500 28.95倍 87.8% 极高
德国DAX40 19.52倍 66.1% 偏高
标普500席勒PE 40.88倍 近25年最高 泡沫区间
美国股市的估值已经达到极端水平,巴菲特指标(股市总市值与GDP比率)飙升至218%,创历史新高。纳斯达克100指数的PE-TTM达到36.42倍,处于近十年91.17%的历史分位,标普500席勒市盈率更是达到40.88倍,处于自互联网泡沫以来近25年的最高位区间。
相比之下,A股的估值水平相对合理。截至2025年10月31日,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PE(TTM)分别为11.77倍、14.11倍、33.40倍和41.11倍,分别位于历史76.92%、74.31%、66.97%和35.54%分位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沪深300的PE仅为标普500的一半,PB更是相差4倍,处于历史低位,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这种估值差异为A股提供了相对优势,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具备吸引力。
3.3 全球市场同步调整风险分析
全球主要市场处于历史高位增加了同步调整的风险。从历史经验看,当全球市场普遍高估时,任何一个主要市场的大幅调整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当前美股的极端估值水平尤其值得警惕,一旦美国经济数据不及预期或美联储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可能触发美股的大幅回调。
对于A股而言,这种外部风险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传导:一是外资流动渠道,美股调整可能导致全球风险偏好下降,外资从新兴市场撤离;二是汇率渠道,美元走强可能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三是情绪传导渠道,全球市场的恐慌情绪可能影响A股投资者信心。
然而,A股也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首先,A股估值相对合理,安全边际较高;其次,中国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健,政策工具箱充足;第三,A股市场的独立性在增强,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有所提升。
四、高盛30%潜在回报预期的合理性分析
4.1 高盛预测的核心逻辑拆解
高盛在2025年10月22日发布的中国策略研究报告中,预测A股与H股指数至2027年底期间可实现约30%的潜在回报,主要基于12%的年复合盈利增长率和5%-10%的市盈率扩张潜力。这一预测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其合理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高盛提出的支撑中国股票持续上涨的四大论据包括:(1)利好于市场的政策窗口已开启;(2)中国经济加速增长,AI热潮改变企业盈利模式;(3)估值低廉,中国股票指数市盈率处于中等区间;(4)强劲的资金流动,数万亿美元的潜在资产再配置资金推动资本向股票迁移。
从时间跨度看,高盛的预测覆盖了约2年时间(2025年10月至2027年底),30%的累计涨幅相当于年化收益率约14%,这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属于较为乐观但并非不切实际的预期。
4.2 12%年复合盈利增长率的可行性评估
高盛预测的12%年复合盈利增长率是其30%回报预期的核心支撑。这一预测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AI技术的推动作用:高盛将AI对盈利增长的贡献上调至每年3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中国科技巨头在AI资本支出上的加速投入。AI技术正在重塑企业盈利格局,从生产效率提升到商业模式创新,AI的应用前景广阔。
"反内卷"政策的积极影响:摩根大通特别看好"反内卷"主题,认为它可能成为"十五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并有望带来18-24个月的投资行情。如果相关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反内卷"有望通过推动股票升值,显著提升居民财富水平,主要得益于企业盈利、现金流和股息的改善。
企业出海战略的成效: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加速,"出海"彰显了中国日益增强的竞争力。从新能源汽车到消费电子,从互联网服务到智能制造,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提升,为盈利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从历史数据看,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根据中信证券的预测,2025年非金融板块净利润同比增速将从2024年的-2.6%小幅上升至3%,四季度将重新回升。如果这一趋势能够延续并加速,12%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3年的时间窗口内并非不可能实现。
4.3 5%-10%市盈率扩张空间的合理性
高盛预测的5%-10%市盈率扩张空间需要结合当前A股估值水平进行分析。截至2025年10月,A股主要指数的估值水平如下:
指数 PE-TTM 历史分位数 相对估值
沪深300 14.11倍 74.31% 合理偏低
上证50 11.77倍 76.92% 合理偏低
中证500 33.40倍 66.97% 合理
创业板指 41.11倍 35.54% 偏低
从绝对估值看,A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合理区间,部分指数如创业板指甚至处于历史偏低水平。从相对估值看,A股估值显著低于全球主要市场,沪深300的PE仅为标普500的一半,存在明显的估值修复空间。
市盈率扩张的驱动因素可能包括:(1)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改善;(2)企业盈利质量的提升;(3)外资配置需求的增加;(4)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5)市场流动性环境的改善。
然而,市盈率扩张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1)全球流动性环境的不确定性;(2)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3)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存在;(4)市场情绪的波动。因此,5%-10%的市盈率扩张空间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预期,但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条件的变化。
4.4 其他机构观点的交叉验证
为了验证高盛预测的合理性,我们需要参考其他主要机构的观点:
摩根大通:在中期维度上看好沪深300指数截至2026年底的表现,主要原因是居民资产配置逐步向股市转移,有望维持反弹走势。
瑞银:10月17日将全球、美国、中国等多地股市评级上调到"有吸引力",并把中国科技股评级提到"最具吸引力",认为中国科技公司能把AI变成真金白银。在新兴市场中继续给予中国股票超配评级,相较于印度市场,更看好中国股票。
中金公司:预期9-10月中美流动性环境延续共振,美元处于下行周期,对各类资产形成利好,建议维持相对较高的风险偏好,超配中国股票。
中信证券:从2025年四季度开始,全球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和政策周期上预计再次同步,财政和货币同时扩张,A股市场有望迎来指数牛市。
综合来看,多家国际知名投行对A股的中期前景持乐观态度,高盛的30%回报预期并非孤立观点。这些机构的共同逻辑包括:中国经济的韧性、政策支持的力度、估值的吸引力以及资金流入的趋势。
五、A股市场结构性机会与投资策略
5.1 行业板块表现分化与轮动特征
2025年10月A股市场的行业表现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传统周期板块与新兴成长板块出现明显分化:
行业板块 10月涨跌幅 主要驱动因素 投资逻辑
煤炭 +10.57% 冬季保供、需求回暖 高股息、低估值
有色金属 +5.51% 全球复苏预期、供给受限 周期反转、政策受益
电力 +5.45% 新能源转型、电力改革 长期成长、政策支持
银行 +4.50% 估值修复、股息率高 防御属性、安全边际
半导体 -7.04% 前期涨幅过大、业绩分化 调整充分、关注龙头
军工 -5.36% 估值偏高、需求不确定性 等待时机、精选个股
医药 -4.95% 集采压力、创新分化 关注创新、规避仿制药
从板块轮动的角度看,市场正在从"成长主导"向"价值回归"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反映了几个重要趋势:一是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下降,更倾向于确定性较高的资产;二是业绩验证期的到来,市场开始关注盈利兑现能力;三是估值体系的重构,低估值高股息资产受到青睐。
5.2 科技创新主线的投资机会
尽管科技板块在10月份出现明显调整,但科技创新仍是A股市场最具潜力的投资主线。高盛建议重点投资"中国人工智能主题"、"全球化领军企业"以及"成长板块的A股小盘股"。
人工智能产业链:AI技术的应用正在从概念走向落地,从算力基础设施到应用场景,整个产业链都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特别是在AI芯片、智能算力、大模型应用等细分领域,具备核心技术壁垒的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半导体国产替代: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可控需求更加迫切。从设备、材料到设计、制造,国产替代的空间广阔。特别是在成熟制程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新能源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革命和智能制造升级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都处于快速发展期,具备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值得长期关注。
5.3 高股息资产的配置价值
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下,高股息资产展现出独特的配置价值。10月份银行板块上涨4.50%,煤炭板块上涨10.57%,这些板块的共同特征是估值低、股息率高、业绩稳定。
高股息资产的投资逻辑包括:(1)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回报,在市场波动中具有防御属性;(2)估值安全边际高,下行风险有限;(3)受益于利率下行趋势,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4)符合长期资金的配置需求,包括养老金、保险资金等。
具体来看,建议关注以下几类高股息资产:
• 银行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股息率普遍超过5%,受益于经济复苏和资产质量改善
• 煤炭股:行业景气度高,现金流充沛,股息率具有吸引力
• 公用事业:稳定的现金流和分红政策,适合作为组合的压舱石
• 高速公路:收费模式稳定,分红率较高,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5.4 "反内卷"主题的投资机会
摩根大通特别看好"反内卷"主题,认为它可能成为"十五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并有望带来18-24个月的投资行情。这一主题的投资机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行业集中度提升: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各个行业的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定价能力将得到增强。
盈利能力改善:"反内卷"政策的实施将减少恶性竞争,提升行业整体的盈利水平。特别是在一些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这种改善可能更为明显。
创新驱动发展:减少低水平重复竞争,将促使企业更多地投入研发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建议关注以下投资方向:
• 传统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具备规模优势和技术壁垒,有望在行业整合中受益
• 品牌消费品企业:品牌价值和渠道优势将在"反内卷"环境下得到更好体现
• 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将推动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
六、风险提示与投资建议
6.1 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在评估A股投资机会的同时,投资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潜在的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风险: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仍然存在,特别是美国经济可能出现的衰退将对全球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国内经济虽然保持韧性,但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密切关注经济数据的边际变化。
政策不确定性:尽管当前政策环境相对友好,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房地产、平台经济等敏感领域,政策的边际变化可能对相关板块产生重大影响。
地缘政治风险: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引发市场的避险情绪,导致资金流向安全资产。
估值风险:虽然A股整体估值相对合理,但部分板块和个股的估值仍然偏高,存在估值回归的风险。特别是一些前期涨幅巨大的概念股,回调压力较大。
流动性风险:美联储政策的变化可能影响全球流动性环境,进而影响A股的资金面。如果美元持续走强,可能导致外资流出,对市场形成压力。
6.2 投资时机与仓位管理建议
基于对市场的综合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投资建议:
投资时机:当前A股处于相对合理的估值水平,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建议采取"逢低布局"的策略,在市场调整时逐步建仓,避免追高。
仓位管理:建议将股票仓位控制在60%-70%,保留一定的现金比例以应对市场波动。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可以将仓位控制在50%左右。
配置策略:
• 核心配置(40%-50%):选择业绩稳定、估值合理的蓝筹股,如银行、电力、高速公路等
• 成长配置(20%-30%):关注科技创新、新能源等长期成长赛道的优质标的
• 主题配置(10%-20%):参与"反内卷"、国产替代等主题投资机会
• 防御配置(10%):配置黄金等避险资产,应对极端市场情况
6.3 操作策略与风险控制
选股标准:
1. 业绩确定性:优先选择业绩增长稳定、现金流充沛的公司
2. 估值合理性:关注PEG指标,选择估值与成长性匹配的标的
3. 竞争优势:重点关注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的企业
4. 分红政策:重视企业的分红历史和分红意愿
操作纪律:
1. 止损设置:单只股票的止损位设置在买入价下方8%-10%
2. 止盈策略:采用分批止盈的方式,在盈利达到20%、30%、50%时分批减仓
3. 定期检视:每季度对持仓进行全面检视,根据市场变化调整配置
4. 风险对冲:可以适当配置股指期货或期权进行风险对冲
关注要点:
1. 美联储政策动向:密切关注美联储的利率决议和政策声明
2. 中国经济数据:关注GDP、PMI、CPI等关键经济指标
3. 政策变化:跟踪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最新动向
4. 市场情绪:关注北向资金流向、融资融券余额等市场情绪指标
结语
综合分析表明,A股市场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美元指数逼近100大关带来的短期压力与高盛30%潜在回报预期形成了复杂的博弈格局。我们认为,A股在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上半年将呈现震荡上行的结构性行情,投资者应当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和严格的风险控制,分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红利。
需要强调的是,投资是一项长期事业,短期的市场波动不应影响长期的投资决策。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展现出的韧性和潜力,以及A股市场相对合理的估值水平,都为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配置机会。关键在于保持理性,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在波动中寻找机会,在风险中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