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通勤“战袍”是什么?
最近,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甚至不少地区几乎一夜入冬。大家连夜翻箱倒柜找出保暖衣物,一时间街上满是各类风衣、大衣、冲锋衣,怕冷的人还早早就穿上了羽绒服。
近两年,日常生活中的冲锋衣穿搭越来越多。尤其北京街头的冲锋衣数量之多,仿佛是一场行走的大型冲锋衣展销会,因此冲锋衣也被广大网友戏称为“北京市服”。

图源社交平台
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冲锋衣就从“土气”的户外单品摇身一变成为“北京市服”,融入更多消费者的日常穿搭,而这样的变化也冲击着国内冲锋衣品牌的竞争格局。
有机构预测,到2029年,中国冲锋衣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升至754亿元,2024—2029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0.2%,增速远超服装行业整体水平。
高速发展的市场与需求各异的消费者,是否会催生新的冲锋衣“鄙视链”?
北京打工人的“梦中情衣”
冲锋衣从一件简单的户外单品到成为“北京市服”,也不过两年多的时间。
2022年流行起“报复性出门”,不论是“动”的徒步、骑行,还是“静”的露营、钓鱼,总之大家就是要出门。出门就得有出门的装备,因此帐篷、自行车、钓鱼竿、冲锋衣等一系列户外用品彼时都变身爆款,人人争当户外博主。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大家对户外活动的热情有所退却,当把装备挂上二手平台的时候,却发现其中的冲锋衣依然实用。
徒步是户外,通勤怎么不算是户外呢?冲锋衣防风又防雨,如果再加上保暖内胆变身“三合一”,那简直是打工人的秋冬通勤神器。
对于北京市民来说,冲锋衣更称得上“梦中情衣”了。买一件冲锋衣,就相当于拥有若干风衣、大衣及羽绒服,一件冲锋衣能从10月穿到来年4月。春秋天穿单层冲锋衣,能扛住西伯利亚刮来的十级大风和直把北京变伦敦的阵阵细雨;冬天穿“三合一”或者叠穿内胆,保暖效果堪比羽绒服。
曾几何时,冲锋衣因“土气”长期处于穿搭鄙视链的底层,但如今,冲锋衣却华丽转身成为时尚代表。不过,对于广大北京市民尤其是打工人而言,时尚不如实用,否则黑色羽绒服也不会被赐名“海淀区服”,而且与清一色的黑色羽绒服相比,冲锋衣已经足够丰富多彩。
总而言之,虽然“北京市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冲锋衣在北京的坚实口碑来源于一声声“真香”中,谁穿谁知道。
工艺?颜值?
从户外走向街头的这几年,冲锋衣品牌的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长期以来,冲锋衣的品牌“鄙视链”是户外爱好者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网上流传的诸多“鄙视链”版本中,具有先发优势的外国品牌往往占据了金字塔顶端位置,国产品牌则在塔底或塔腰努力爬坡中。

网传冲锋衣、户外品牌“鄙视链”(图源网络)
《2025中国户外服饰市场分析报告》指出,国内户外服饰品牌竞争格局呈现“哑铃型”结构,国际品牌占据高端、国内品牌深耕中端并积极向上。国际高端专业品牌、国际大众户外品牌和国内品牌构成了国内市场的三大阵营。
始祖鸟虽因最近的营销事件口碑有所翻车,但仍凭顶级材料和工艺稳坐金字塔顶端宝座,北面、哥伦比亚等品牌则在国内打出广泛的市场认知度。探路者、凯乐石、骆驼等国内品牌则是在不同层面上发力,有的主打专业技术,有的瞄准性价比,还有安踏旗下的迪桑特、可隆则是和始祖鸟被并称“一只鸟两棵树三条路”,成为“体制内三宝”。
虽说能成为所谓的“北京市服”是由于冲锋衣的功能性,但可以发现,当冲锋衣的使用场景逐渐日常化,更多其他的因素也开始影响品牌的市场热度和销量。
有报告指出,年轻上班族购买冲锋衣分关键决策要素前三名分别为:场景、外观颜值、明星代言。工艺科技反而是他们最不关注的要素。

年轻上班族购买冲锋衣的消费决策要素(图源《冲锋衣行业市场趋势监测报告》)
另一报告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消费者购买冲锋衣的核心动机是“赠送亲友”,而2025年“明星代言”占比飙升至61.3%,这一数据在2024年只有1.2%。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国内的冲锋衣市场正在野蛮生长,多数品牌都投身营销大战,不管是靠技术还是靠颜值,靠KOL种草还是靠明星代言,甚至还推出亲子冲锋衣、宠物冲锋衣等新产品,总归是想要在这波冲锋衣热潮中占领高地。
不过,在这场鱼龙混杂的冲锋衣市场大战中,也出现了很多经典问题:假货横行、以次充好、质量不过关等等。甚至有媒体曾采访业内人士称,市面上30%的冲锋衣实为普通夹克,毫无防水性能。

关于冲锋衣的投诉(图源黑猫投诉)
2024年4月1日,冲锋衣国家新标准GB/T 32614—2023《户外运动服装冲锋衣》正式实施。2025年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则发布消费提示,其中强调,消费者在选购冲锋衣时应重点核查吊牌信息,冲锋衣吊牌需明确标注“冲锋衣”品名。
随着冲锋衣市场的扩大与分化,不同的冲锋衣品牌或将走上满足多样消费需求的发展道路,冲锋衣品牌“鄙视链”或许也将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