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安娜) 在11月18日举行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光热分会成立大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光热发电产业年度复合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4.24%的增速,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中国已成为全球光热发电新增装机的主力
我国光热发电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进入快车道。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而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介绍,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已建成光热发电站21座,装机容量157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项目30座,装机容量310万千瓦,中国已成为全球光热发电新增装机的主力。
得益于技术快速迭代和规模化效应显现,项目造价成本持续下降。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光热发电上网电价已从首批示范项目的1.15元/千瓦时降至0.6元/千瓦时左右。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丁业良表示,预计“十五五”期间,造价还将进一步下降,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技术国产化与创新双驱动,国产化率超过95%
科技创新是光热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目前,我国已成功掌握塔式、槽式、菲涅尔式等主流光热发电技术,并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光热发电全产业链,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5%,关键材料设备实现自主可控。
在具体技术领域,我国在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成效显著。围绕熔盐槽式集热技术关键问题,开展技术研究,突破了“大开口高聚光比、高参数熔盐集热”技术难点,有效降低了项目造价;围绕塔式集热技术规模化发展中面临的远端定日镜效率衰减等问题,开展“双塔一机”“三塔一机”技术研究,有效提升了电站的系统效率。
领军企业在推动技术自立自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中广核为例,依托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成功研制出槽式太阳能发电集热器球形接头、大型光热电站特殊环境智能清洗装备等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产品。截至目前,中广核在光热领域已获得授权专利68项,主编和参编3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其正在德令哈建设的光热熔盐槽式回路试验平台,作为光热领域唯一项目入围“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目清单”。
从示范到出海,“双碳”目标引领发展
行业标杆项目的成功实践为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发电示范项目,2021年至2022年连续运行230天,2024年电站利用小时数排名行业第一,积累了涵盖设计、施工、运维的全周期经验,为后续项目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范本’。”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总会计师何海滨介绍说。目前,中广核德令哈1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等重点工程正加快推进,展现了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据悉,我国光热技术已成功走出国门,摩洛哥努奥三期15万千瓦塔式光热电站、南非红石10万千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迪拜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四期光热光伏综合发电项目等国际项目的建成投运,使中国光热技术成为助力全球绿色发展的“中国名片”。
光热分会的成立标志着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据了解,本次大会以“凝聚众力量,启航新征程,构建光热发展新格局”为主题,汇聚政府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光热分会会员单位近150名代表现场参会,光热分会秘书处设在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负责光热分会日常工作。会员单位共同在大会上发出倡议,将秉持“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理念,凝聚全行业智慧与力量,携手共进、砥砺前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光热力量。
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武表示,中广核新能源将以分会成立为契机,坚决践行中电联“立足行业、服务企业、联系政府、沟通社会”的宗旨,切实履行执行会长单位职责,与各会员单位携手同行,在政策争取上形成合力,在产业发展上协同发力,在技术创新上凝聚智力,在国际竞争上共塑实力,共同推动我国光热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光热发电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规模将增长至2240万千瓦;到2050年,全球电力供应中将有约10%来自光热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