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核技术应用产业国际大会近日在成都举办。多位专家认为,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5年产业规模预计突破万亿元大关。中核集团、中广核、国家电投等重点企业正加速布局质子放疗装备等核医疗领域。
产业规模破万亿在即
“据初步统计,至2024年底,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已接近9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曹述栋在大会上表示,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已成为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引擎。
会上最新发布的《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应用是核技术应用的核心领域,占比约42.7%;核医学诊疗紧随其后,占比21.7%;农业应用占比13.9%,核技术应用基础产业占比10.3%。
展望未来,报告预计到2030年左右,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整体规模将翻一番。随着新型工业化建设、“双碳”目标推进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核技术在制造业升级、数字经济、生态治理等领域的应用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例如,工业CT/无损检测智能判读、AI辅助放射性药物研发等“人工智能+核技术”的创新应用,正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家原子能机构系统工程司副司长王进军介绍,《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026—2035年)正在拟定阶段,预计很快将会出台。到2035年,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应该是现在的4-5倍。按照国民经济总值算,占比在2%左右。
核医疗领域成重点企业布局重点
在医疗领域,重离子治疗、质子放疗、硼中子俘获治疗等先进技术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成为本次大会各方最关注的核技术应用方向。
中广核旗下中广核技的董事长盛国福在会上表示,当前,质子治疗是全球最先进成熟的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之一,中广核将通过“引消吸创”之路实现国际一流质子放疗装备自主化。中广核在绵阳生产基地建设国内首套质子治疗系统验证平台,并汇集产业、科研和医疗等多方力量,共建质子治疗联合创新实验室,打造医工协同创新平台。目前已与400余家供应商建立联系,并确定约70家国内厂商开展供应链国产化替代,推动实现设计、生产、调试、运维、安装全链条国产化和自主化。
国家电投核安全总监、副总工程师刘永德介绍,公司将加速构建以反应堆和加速器为基础的特色核技术应用产业。在新兴医用同位素等重点领域继续走深走实,提升产业竞争力。在产业化应用方面,将构建医用同位素规模化生产及研发基地等。
中核集团旗下同方股份也在大会技术成果展上展示了其核技术应用布局情况。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受托管理中核医疗产业管理有限公司,这是中核集团医疗健康产业专业平台。依托中核集团在核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中核医疗可向全球提供核医疗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方股份此前表示,利用公司在数字信息和核技术应用产业领域的优势,加强与中核医疗在智慧医疗、核技术医学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和应用协同。
记者另从中国核电获悉,其控股子公司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和福一号”首批商用重水堆辐照生产的锶-89近期成功出堆。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医用同位素生产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也为全球核医疗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红卫在演讲中提到,离子加速器外照射和同位素靶向药物内照射是先进放疗技术的重要方向。近代物理所正在研发新一代小型化、低成本离子治疗装置,并推进α-同位素靶向药物研发及量产示范装置建设,有望进一步降低先进医疗技术的应用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