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发起实施的“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简称“科改行动”)已有5年时间。作为首批“科改示范企业”之一,五年来,中国广核集团下属的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利核公司”)在公司治理、用人、激励机制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也是该企业从“合格”到“优秀”再到“标杆”的蜕变原因所在。
成绩的背后,是一家身处市场化大潮中的国有科技型企业,坚持向现代化公司制度转变,敢于打破“大锅饭”做到“能者上、庸者下”的果决。带来的成效是,自主创新能力得以提升,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夯实。应该说,广利核公司的“科改行动”实践,提供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样本。
填补核电DCS空白
作为国企改革的专项工程,“科改行动”的重点在于完善公司治理、市场化选人用人、强化激励约束等方面探索创新、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
截至目前,被国务院国资委列入“科改企业”榜单的有655家企业。长长的名单里,广利核公司是唯一专门从事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简称“核电DCS”)设计、制造和工程服务的高科技企业。
核电DCS是保障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部分。通俗来说,核电DCS是核电站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它负责控制数百个系统、近万个设备。这些系统主要分为非核级DCS和核级DCS两部分。非核级DCS专注于机组运行状态的自动控制和监控,而核级DCS则肩负着核电站反应堆的安全停堆和事故缓解的重任。
但由于核级DCS的技术复杂性和对可靠性的极高要求,长期以来,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其研发制造的核心技术,我国核电站此前也全部使用国外的控制系统。使用国外控制系统不仅造价高昂,而且维修非常不便,时常要面临等待国外工程师来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局面。
2005年,广利核公司在北京成立。研发国产核电DCS的历史责任,便落在了这个新公司的肩上。
据广利核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孟庆军介绍,彼时,核电DCS在国内尚属全新的领域,中国人从自主研发到工程设计都是从零起步。广利核公司从无到有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国内自主设计的核电DCS设计流程规范,形成各类规范、指导文件100余份,奠定了国内自主设计核电DCS的基础。
2010年10月,我国自主核级DCS“和睦系统”发布,填补了我国核电在该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
“如今,我们的‘和睦系统’已经在国内30多台核电机组上应用。性能方面和发达国家的无异。而国产‘和睦系统’已为国家节约上百亿元建设成本。”孟庆军说。
激励员工“多劳多得”
改革没有回头路,只有能打通束缚生产力发展堵点的企业,才能实现破茧化蝶。
国有企业该如何实现自我革新?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印发的《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推动科技型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配强;健全董事选聘、管理、考核、评价、退出等机制,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水平;全面落实科技型企业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权利。
广利核公司的实践,恰是“科改行动”的缩影。孟庆军介绍,五年多来,公司依托“科改行动”,将落实董事会职权与推进公司“董书法”(董事长、党委书记、法人)一肩挑、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统筹推进,确保各项工作形成合力。
在广利核公司内,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赛马”管理理念。公司根据该理念,巧妙地设计了管理干部“800米赛马”年薪制、总师“积分”制、特需人才激励制、骨干人才激励制等不同薪酬方式。
例如,针对除管理人员、总师团队之外的普通员工,广利核公司实施骨干人员出入库制。即公司每年选拔出不超过公司全体在岗人数的30%,进行岗位分红、优先晋升等奖励。这些人员被称为“骨干人员”。
孟庆军称,这种骨干人员出入库的方式,是不以资历论“英雄”,而以业绩论“成败”,打破了岗级、资历、年限的限制,对上一年度在库员工传递压力,对未入库员工给予机会,每年公司骨干员工出库比例均高于10%。
此外,广利核公司针对关键群体实施“赛马”团体赛。公司结合不同组织特点,将奖金分配与组织绩效挂钩,实施部门奖金包干制、市场人员合同提成制,强化奖金与团队业绩挂钩度。如,公司根据岗位编制核定日常绩效总额,按90%比例下发至部门自主分配日常绩效奖金,使日常绩效奖金分配实现“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用机制促进各部门自主控人增效。
合理、完善的用人及薪酬激励机制,释放出了巨大的创造力。据悉,从2020年到2024年间,广利核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了258%,净资产收益率提升了392%,营业收入提升了259%,利润总额提升了765%。
共同推动机制优化
在广利核公司内部,牵头负责公司“科改行动”的责任部门是规划经营部。该部门的经营统筹模块经理张斌告诉记者,国家层面在推行“科改行动”过程中,也在随着实践而不断调整考评体系,比如说,一开始要求科技创新占总考评分值的40%,后来转变为,科技创新占比50%。
国家层面考核标准的调整,成为倒逼企业改革的动力。“国家要求科改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比重,那就意味着公司要提高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公司要提高当年利润的目标存在一定冲突的。所以一开始,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会发生一些博弈,科研部门想多争取钱,但财务部门觉得科研部门的钱已经够多了,”张斌说。
如何解决问题?广利核公司科技成果管理模块经理杨文宇告诉记者,一方面,公司将科研流程进一步优化,争取在每个环节中都能做到节约高效,这就是“精打细算过日子”;另一方面,公司对科研项目进行分级分类,按照项目轻重缓急的顺序,更加合理地调配资金,让每一分钱都实现最大化利用。
在张斌看来,“科改行动”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创新,是一场触及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用人制度、激励机制、创新文化等多维度的深层次、系统性改革。目标是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藩篱,建立更适应创新规律的现代化企业治理体系。而在改革成效下,广利核公司形成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市场化氛围,且每个人的市场化意识也在提升,比如科技人员现在也更加关注客户需求、成本效益和市场竞争,推动技术研发与市场结合更紧密。
如今,广利核公司正在研制具备多元生态、本体智能、小型紧凑、内生安全、自主可控五项核心技术特征的新一代智能工控系统产品集(iNICS),继续夯实核心技术行业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