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兴科技要砸32亿搞钠电,这步棋到底靠不靠谱?
最近,同兴科技(003027)的一纸公告在新能源圈掀起不小波澜:公司宣布与四川屏山县人民政府签署协议,计划投资约32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钠电正极材料及6GWh电芯项目”。这个数字,几乎接近其当前净资产的两倍——要知道,这家公司截至最新财报的净资产才17.1亿元左右。如此大手笔押注钠离子电池赛道,到底是真有底气,还是在画大饼?
从公告来看,项目分两块:20亿元投向10万吨钠电正极材料,12亿元用于6GWh电芯生产,总占地约380亩。听起来规模不小,但需要冷静看待的是,这还只是个框架协议,属于意向性合作,并未经过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正式审议。换句话说,项目能不能落地、何时落地,还得看后续审批和市场环境变化。公司在风险提示里也写得明白:不构成业绩承诺,也不代表未来一定能赚钱。
不过,如果只把它当成一次普通的概念炒作,那可能就低估了同兴科技的布局节奏。早在10月底的机构调研中,公司就详细拆解过钠电的技术优势:低温性能强(-40C仍能保持近90%容量)、安全性高(穿刺不起火)、长期成本低(理论可降至0.19元/Wh)。虽然能量密度不如锂电池,但在两轮车、启停电源和储能领域已有明确应用场景。目前,其自研的NFPP正极材料已完成50Ah刀片电芯试制,补钠剂也进入核心客户测试阶段,反馈不错。这意味着,技术储备并非空谈。
我之所以关注这件事,是因为它折一个趋势:传统环保类企业正在加速向新能源转型。同兴科技原本主营工业烟气治理,如今却把宝押在钠电上,显然是想打造第二增长曲线。而选择在四川建厂,也符合西南地区近年来在锂电产业链上的集聚效应。更重要的是,海外尤其是欧洲对高安全储能产品的需求上升,加上锂电安全事故频发,给了钠电替代的空间。
当然,质疑声也不会少。32亿的投资额不小,资金来源怎么解决?项目建设周期长,万一中途行业产能过剩怎么办?毕竟现在钠电价格已经从去年的0.8元/Wh降到0.6元/Wh,成本压力不小。而且储能客户验证周期长,短期内难见回报。
但在我看来,这步棋虽激进,却不失战略眼光。关键不在于今天投了多少钱,而在于能否借这个项目撬动技术验证和客户导入的进程。只要后续能按节点披露进展,真正把样品变成订单,那这个“32亿的故事”就有望变成现实。至于股价——涨0.3%,成交额5481万,市场反应还算克制。投资者没疯狂追捧,说明大家也在等实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