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火箭两大股东刚刚动手了——11月24日,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与陕西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计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公司股份125.65万股,占总股本的0.81%。这次减持并非突然之举,而是早有预告。早在2025年9月23日,公司就披露了相关股东的减持计划,拟在公告发布后的15个交易日之后的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466.1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约3%。此次减持属于该计划的一部分,且仍在执行期内。
从具体操作来看,国华基金减持54.9万股,陕西航天科技集团减持70.75万股,全部通过大宗交易完成,未对二级市场造成直接抛压。本次权益变动后,两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由61.77%降至60.96%,虽然仍保持控股地位,但持股比例持续下降的趋势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三季度末,国华基金为公司第七大股东,持股占比3.04%;陕西航天科技集团为第八大股东,持股2.31%。这意味着,此次减持进一步稀释了其在公司中的股权结构。
看到这一幕,我并不感到意外。作为长期关注军工和商业航天赛道的观察者,我认为这类减持本质上是产业资本在市场热度上升阶段的正常退出行为。尤其是中天火箭近期被划入“商业航天概念股”行列,在11月24日当天股价涨停,报收55.10元,成交额达6.17亿元,资金追捧明显。而公司在投资者关系记录中也提到,其耐烧蚀组件已向多家商业航天企业稳定供货,这无疑增强了市场对其成长性的预期。
但我必须提醒一点:概念炒作可以推高股价,但支撑长期价值的还是基本面。目前来看,中天火箭仍是央企航天科技集团旗下唯一的探空火箭研制平台,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技术背景扎实。不过,股东选择在这个时点减持,恰恰说明他们也在顺应市场情绪窗口进行资产优化配置。
在我看来,这种“边涨边减”的节奏,既是资本方兑现收益的理性选择,也可能给后续股价带来一定压力。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短期追高需谨慎,更应关注公司实际订单落地情况与行业景气度的匹配程度。毕竟,故事讲得再好,最终还是要看业绩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