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IT投入普遍收紧的背景下,什么样的金融IT服务企业能逆势增长?
近日,京北方(002987.SZ)2024年财报出炉,实现营业收入46.36亿元,同比增长9.29%。对比京北方历史财务数据,自其上市以来营业收入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24年营收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是2020年的两倍有余。
然而,京北方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3.12亿元,同比下降10.36%,扣非净利也同比下降7.48%。与此同时,京北方毛利率持续承压,应收账款回款与人力成本压力并存,体现出“增收不增利”的压力。
关于公司业务模式以及后续发展等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致函京北方。其在随后的业绩说明会中没有正面回答相关问题,且截至发稿前记者没有收到进一步回复。
外包与定制IT双轮驱动
京北方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信息技术服务与业务流程外包的综合服务提供商。上游主要包括IT设备、软件提供商以及自身员工,下游主要为银行业。客户群体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及非银机构。
近年来,京北方向中小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扩展。2024年,公司新增法人客户56家,其中中小银行14家,非银金融机构29家,非金融机构13家。中小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收入增速显著快于公司整体增速。
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两大业务板块的业务本质是什么?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披露,信息技术服务就是为银行定制化开发IT解决方案软件产品和测试,为银行提供技术支持,安装设备以及机房监控等。
业务流程外包主要包括呼叫业务、现金业务、数据处理以及综合服务。其中,呼叫业务是为银行提供电话客服、电话营销、投诉处理、电话催收等服务;现金业务是为银行提供现金清分、网点配款、上门收款、自助设备加钞运维、金库管理等服务;数据处理业务是扫描复印银行档案,然后上传到银行后台;综合服务的业务类型包括银行大堂业务引导,单据接收、审核,银行卡资料整理、磁卡制作等。
根据财报显示,目前持股5%以上的股东分别是拉萨永道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永道投资”)和和道(天津)企业管理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天津和道”),持股比例分别为51.28%和6.79%,两家公司的法人分别是刘海凝和费振勇,两人是夫妻亦是京北方实际控制人。持股前6名的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3.21%、0.71%、0.42%、0.41%。机构持股比例较低。
2020年至2024年,京北方营业收入分别为22.93亿元、30.54亿元、36.73亿元、42.42亿元、46.36亿元,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京北方的营业收入有两条增长曲线:一是IT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2024年产品类型归为智慧客服及消费金融精准营销+数智化运营及服务),2024年营收达16.29亿元,约是2020年的1.54倍(2020年为10.55亿元);二是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2024年营收达30.07亿元,占比超六成,约是2020年的2.43倍(2020年为12.37亿元)。
“增收不增利”之考
尽管营收连年攀升,但利润表现却出现反向波动。2024年,京北方归母净利润为3.12亿元,同比下降10.36%;扣非净利润为3.04亿元,同比下降7.48%。在“增收不增利”现象的背后可以看到,京北方应收账款回款与人力成本问题并存。
根据东方财富网数据,2020年至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从27.95%下降至22.40%。分产品来看,软件开发及服务毛利率为26.08%,同比下降0.50%;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毛利率为29.64%,同比下降1.59%;数智化运营及服务毛利率为12.14%,同比下降2.31%。
与此同时,应收账款仍维持高位。2024年京北方应收账款为8.74亿元,同比下降约2%。但公司2024年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和合同资产减值准备总额为8086万元,同比增长36.87%。
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长较多,为2.61亿元,同比增加99.25%,财报中给出的解释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而对于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公司的解释是部分应收账款没有收回。
除了应收账款,人工成本也是京北方利润承压的主要因素。2024年,京北方人工成本同比增长11.1%,占营业成本比重高达97.7%,并且自上市以来逐年递增。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其总部现场看到来访人员记录,其中一页所填来访目的均是面试,职位不同。截至发稿日,京北方在智联招聘中发布的全国区域在招职位共3135个。
贷后催收是京北方的外包业务之一。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银行为降本增效,将大量的非核心业务交给外包公司做,外包公司的员工相当于银行的廉价劳动力,待遇比银行人员差很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
2月28日,国家发布《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有业内人士指出,该《指引》将进一步推动催收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真正有核心竞争优势、守法依规经营的企业将具备长远发展潜力。《指引》对公司的贷后催收业务是否会有影响,这一问题未得到京北方的回复。
对于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做业务外包的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张鹏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业务外包行业面临传统低附加值业务被自动化替代的挑战,但也迎来新机遇。
他表示,AI将倒逼行业转型。短期看,这些行业将经历洗牌,基础外包市场收缩,但AI驱动的数据服务需求增长;长期存活的企业需转型为“智能流程服务商”,深度融合客户生态,提供从传统服务到全流程和全链条高价值服务。因此,业务外包类公司只有主动拥抱人工智能重构价值链、深耕专业化领域,未来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信创能否成为新支柱
金融信创是我国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中研普华预测,2024—2029年我国金融信创市场将保持2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500亿元。
多年来,京北方一直在不断创新产品线。2024年,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创新产品实现营收7959万元,占总营收比重为1.72%,同比增长65.29%,智慧客服及消费金融精准营销实现营收8.20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17.69%,同比增长37.46%。由此看来,公司AI相关业务高速增长。
记者梳理京北方财报发现,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创新产品是其信息技术业务的创新,但具体产品在财报中并未披露。对于其服务银行哪块业务,智慧客服及消费金融精准营销业务的本质是什么?记者并未获得京北方回复。
财报披露,京北方2024年的业绩成果得益于深度参与金融机构信创体系建设,同时前瞻性布局并落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创新技术产品。公司为银行核心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测试服务,涉及信贷管理、现金管理、支付结算等核心业务场景。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表示,在信创背景下,金融行业更需要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提供商、软件开发与服务商、信息安全公司这些类型的金融科技公司来为他们服务。
他表示,对于像京北方这样已在金融信创领域有所布局的公司,要在信创产业中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做到:持续的技术创新,紧跟信创的发展趋势,持续投入研发,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强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确保在快速转型过程中能保持高效、稳定、安全的服务输出;打造一支既懂技术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