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你对新一代GPU微通道液冷技术的兴趣。这项技术是为了应对AI芯片算力飙升、功耗大幅增长(例如英伟达Rubin GPU热功耗据称从设计初的1800W提升至2300W),传统风冷已接近散热极限而提出的重要解决方案。
下面这个表格汇总了它的核心特点,帮你快速了解:
特性维度 传统冷板液冷 微通道液冷技术 说明与影响
技术原理 冷却液在较大流道内流过冷板,与芯片间接接触 冷却液在芯片盖板内蚀刻出的微米级流道(如0.15mm宽)中流动,直接、贴身带走热量 微通道设计显著增大换热面积(据称可增加250%),减少热阻
散热效率 相对较低 极高 能有效应对2000W以上的芯片热功耗
结构紧凑性 冷板需要额外安装空间 高度紧凑,与芯片封装紧密结合 为高密度服务器机柜节省宝贵空间
价值量 较低 显著提升 (预计是传统冷板的3-4倍) 因制造工艺复杂,技术壁垒高
工艺与可靠性挑战 相对成熟 要求极高:需高精度制造、可靠密封防止泄漏 技术难度大,但目前已有解决方案(如祥鑫科技的自适应压持技术,接触热阻<0.03℃cm/W)
微通道液冷技术如何工作
微通道液冷技术的核心在于“直接冷却”和“微尺度强化传热”:
1. 微通道结构:通过在芯片的散热盖板(Lid) 内部蚀刻或加工出数十至上百条宽度仅0.15毫米(150微米)的细微流道,冷却液(通常是去离子水或特殊电介质液体)在这些微通道中流动。
2. 直接接触高效换热:由于流道极细,冷却液与芯片封装盖板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据报道换热面积可提升250%),流动的扰动性也增强,从而能极高效地将芯片产生的热量带走,实现近乎“贴身”的冷却。
3. 系统集成:微通道盖板通过精密管道与机柜级的冷却液分配单元(Manifold,分水排)和外部冷源连接,构成完整的液冷循环系统。
技术优势与挑战
微通道液冷技术并非简单升级,其优势和挑战都很明显:
显著优势:
应对超高热流密度:完美解决下一代及未来更高功耗GPU(如3000W甚至以上)的散热瓶颈。
提升算力密度:更高效的散热允许在同一机柜空间内部署更多计算芯片,提升整体算力。
下面这个表格汇总了它的核心特点,帮你快速了解:
特性维度 传统冷板液冷 微通道液冷技术 说明与影响
技术原理 冷却液在较大流道内流过冷板,与芯片间接接触 冷却液在芯片盖板内蚀刻出的微米级流道(如0.15mm宽)中流动,直接、贴身带走热量 微通道设计显著增大换热面积(据称可增加250%),减少热阻
散热效率 相对较低 极高 能有效应对2000W以上的芯片热功耗
结构紧凑性 冷板需要额外安装空间 高度紧凑,与芯片封装紧密结合 为高密度服务器机柜节省宝贵空间
价值量 较低 显著提升 (预计是传统冷板的3-4倍) 因制造工艺复杂,技术壁垒高
工艺与可靠性挑战 相对成熟 要求极高:需高精度制造、可靠密封防止泄漏 技术难度大,但目前已有解决方案(如祥鑫科技的自适应压持技术,接触热阻<0.03℃cm/W)
微通道液冷技术如何工作
微通道液冷技术的核心在于“直接冷却”和“微尺度强化传热”:
1. 微通道结构:通过在芯片的散热盖板(Lid) 内部蚀刻或加工出数十至上百条宽度仅0.15毫米(150微米)的细微流道,冷却液(通常是去离子水或特殊电介质液体)在这些微通道中流动。
2. 直接接触高效换热:由于流道极细,冷却液与芯片封装盖板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据报道换热面积可提升250%),流动的扰动性也增强,从而能极高效地将芯片产生的热量带走,实现近乎“贴身”的冷却。
3. 系统集成:微通道盖板通过精密管道与机柜级的冷却液分配单元(Manifold,分水排)和外部冷源连接,构成完整的液冷循环系统。
技术优势与挑战
微通道液冷技术并非简单升级,其优势和挑战都很明显:
显著优势:
应对超高热流密度:完美解决下一代及未来更高功耗GPU(如3000W甚至以上)的散热瓶颈。
提升算力密度:更高效的散热允许在同一机柜空间内部署更多计算芯片,提升整体算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