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电器刚刚干了一件事,可能很多人没太注意,但在我看来,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值得细品。
公司于近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两项关于注销股票期权的议案:一是注销2024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部分股票期权,合计406,890份;二是同步注销2022年激励计划中的部分期权,共计25,500份。这两项操作虽然规模不同,但原因都很现实——有人离职,业绩也没达标。
先说2024年的激励计划。这份计划原本在去年6月启动,向49名员工授予了63.712万份期权,行权价为46.21元/份,后来因分红调整至45.21元/份。但现在,其中8人因离职被取消资格,涉及176,660份期权;更关键的是,第一个行权期的公司业绩考核没过线,导致另外41名员工的230,230份期权也被作废。加起来接近40.7万份期权被注销,占最初授予总量的近64%。这个比例说实话不低。
而2022年的老计划也在同步清理尾单:2人离职,加上1人主动放弃行权,共注销2.55万份期权。这类操作其实挺常见,属于股权激励的正常动态管理。
我看了公告里的表述,公司强调“不会对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实质性影响”,律师和监事会也都出具了合规意见。这话没错,毕竟只是注销未行权的期权,并不涉及真金白银的支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激励无法兑现,往往是因为目标太难达成,或者人员稳定性不足。
作为关注小熊电器的一名观察者,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本该激发团队动力的激励计划,刚进入第一个考核期就遭遇业绩不达标?是目标定得太高,还是外部环境变化太快?小家电行业这几年竞争白热化,传统优势品牌面临新锐品牌的冲击,渠道变革也让企业承压。小熊电器最新股价报48.48元,日内下跌2.02%,成交额不到6000万元,市场情绪显然不算高涨。
当然,我也理解管理层的做法。及时清理无效期权,既是对股东负责,也能保持后续激励机制的严肃性。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公司在设定考核指标时更加科学合理,在业务规划上更具前瞻性。否则,再好的激励计划,也可能变成“画饼”。
所以在我看来,这次注销不是危机,而是一次提醒——激励机制不仅要“授得出”,更要“行得通”。接下来怎么走,才是考验管理层智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