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青农商行在线上举行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会上,青农商行管理层就贷款质量、零售战略等问题回应《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银行业零售贷款占比(即个人贷款及垫款总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普遍呈现下降趋势的情况下,青农商行这一数据却在逆势提升。对此,青农商行表示,这是由于公司重点加大对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及农户等经济主体的贷款投放。近几年,青农商行通过总行部门架构整合、推出线上个人贷款产品、建设信贷工厂等举措,完善零售业务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青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其他A股上市农商行,但近两年该行贷款质量管理有所成效,不良贷款率显著回落。青农商行回应,这主要得益于近两年公司主动调整信贷结构,重塑信贷流程。
青农商行2024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该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10.33亿元,同比增长6.8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56亿元,同比增长11.24%。与其他A股上市农商行相比,这一业绩大致处于中上游水平。从营收结构分析,2024年青农商行的利息净收入同比有所下降,而营收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非利息收入的贡献。
通过调整贷款结构等举措,不良率显著回落
截至2024年末,青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1.79%;到了2025年一季度末,这一比率略有下降,为1.77%。
这样的比率处于何种水平?从行业横向对比来看,青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其他A股上市农商行,在所有上市银行中同样处于偏高的位置。从自身纵向发展来看,青农商行在过去两年中不良贷款率持续改善,两年累计下降0.4个百分点,这一下降幅度在A股上市银行中非常罕见。这说明青农商行近两年贷款质量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不良贷款率的显著回落。

针对贷款质量管理细节,4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路演资讯平台对青农商行发起提问。青农商行回应,近两年该行主动调整信贷结构,重塑信贷流程,逐步实现不良贷款率平稳下降。“一是建立完善‘三位一体’审批机制和风险客户化解处置决策机制,严控风险贷款新增;二是坚定以‘支农支小’为主的战略定位,回归主责主业,发挥‘三道防线’全流程风险管理作用,切实提升新增授信质量;三是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全面推进不良贷款处置工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青农商行的历史财务数据发现,2020年及以前,青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并不突出,其不良贷款主要积累于2021年和2022年,并主要产生于对公业务。截至2022年末,青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登顶,在A股上市银行中排列首位。从历年年报披露的信息看,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青农商行自2021年起对逾期贷款采取更审慎的分类标准,将逾期60天以上但不足90天的贷款归为不良贷款;二是房地产市场及上下游处于调整期,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三是部分行业和业务的资产质量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
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底,青农商行不良贷款金额最高的行业是房地产业,占该行不良贷款总额的近30%。近年来,青农商行逐步调整其贷款业务的行业结构,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明显减少,相关的不良贷款也随之减少。从2020年底至2024年底,房地产业贷款在青农商行企业贷款及垫款总额中的占比从23%大幅下降至7%。与此同时,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贷款占比则显著上升。

针对贷款行业的结构调整方面,青农商行在业绩说明会上也进行了回应。“我行积极在贷款行业等方面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取得了明显成效。2024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达到11.2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7.28个百分点,在同业中市场竞争力持续巩固,体现出差异化的经营优势。”
零售贷款占比逆势提升,如何平衡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观察到,在银行业零售贷款占比普遍呈现下降趋势的情况下,青农商行的零售贷款占比却逆势上扬。通过分析历年年报所披露的数据,不难发现青农商行近年来正积极拓展个人经营贷和个人消费贷业务,有效填补了个人住房贷款减少所造成的空缺。

青农商行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截至2024年底,该银行个人贷款和垫款总额近8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近7%。主要由于该行重点加大了对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及农户等经济主体的贷款投放。
青农商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在零售业务战略布局方面,公司确定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和以“支农支小”为主的市场定位。一是推动总行部门架构整合。2023年以来对总行部门架构进行调整,成立了个人信贷部和普惠金融部,其中个人信贷部专门负责线上个人贷款产品研发和个人消费类贷款的管理,普惠金融部专门负责普惠金融业务的管理和推动,通过内部架构优化整合确保“支农支小”战略落地,极大促进个人贷款投放力度。
二是坚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通过数字赋能,相继推出线上房抵贷、农商快贷、金穗快贷等全流程线上个人贷款产品,提升线上贷款产品竞争力,实现线上个人贷款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建设信贷工厂。通过流程优化实现个人贷款业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实现转型发展。对个人及普惠贷款审查审批进行集中上收,通过信贷工厂模式进行贷前调查、审查审批,提高个人贷款业务效能。截至2024年末,个人经营贷款余额463.21亿元,较年初新增54.13亿元。
四是实施消费提振活动。紧跟国家及青岛市政府出台的刺激消费及以旧换新政策,实施消费提振活动,出台《青岛农商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二十条举措》,截至2024年12月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8.54亿元,较年初增长16.04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尽管在过去两年中,青农商行在公司贷款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发力零售业务的同时,零售贷款的不良率有所上升。
针对零售端的贷款质量管理,青农商行通过路演资讯平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从产品、客群、渠道、风控等方面对零售业务的贷款质量加强管理。“一是完善产品研发、修正、后评价机制,及时退出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信贷产品。二是由‘被动获客’变‘主动营销’,将风控环节从贷前审查提前至客户触达阶段,风险关口前移。三是调整优化普惠业务授信指引,明确审慎选择行业、压缩退出类型、从严控制标准、制定负面清单。四是强化贷后精细化管理,提高贷后管理工作精准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