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证券干了一件大事——5月9日,它发行了深交所历史上第一只证券公司科技创新债券。这不仅是长城证券的高光时刻,也标志着券商服务科技企业的金融工具再进一步。
这只科创债规模5亿元,期限2年,票面利率低至1.79%,所募资金将直接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这一动作,并非孤立事件。今年以来,政策层面对科技创新债券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5月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发文,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科创债,随后中信证券、国泰海通、华泰等头部券商纷纷跟进。据Wind数据,截至10月24日,年内已有42家券商发行57只科创债,总规模接近592亿元。其中,招商证券、中信证券等头部机构发行量居前,均超50亿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券商还在对原有公司债进行“转型”。比如第一创业、西部证券、广发证券都陆续将已获批或正在发行的公司债更名为“科技创新债券”,并调整资金用途——至少70%的资金必须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类业务,包括股权投资、基金出资、债权支持等形式,剩下不超过30%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操作,既体现了监管引导下的战略转向,也反映出券商在资产配置上正主动向国家战略方向靠拢。
而在这一轮科创债热潮中,长城证券的角色尤为突出。它不仅是首批参与者,更是创新实践者。除了自身发行首单券商科创债外,它还主承销了全国首单“绿色+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三重主题债券,助力华能澜沧江水电融资10亿元;又帮助招商资本发行深圳地区创投机构首单科创债,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
说实话,看到这些动作,我是有点意外的。毕竟在很多人印象里,长城证券并非行业龙头,但它的战略定力和执行力却很扎实。早在2021年,它就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聚焦“科创金融”,并围绕能源电力产业链打造“科创金融港”,目前已储备相关企业432家,推动氢能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活动十余场。这种“产业+金融”的深度绑定模式,不是简单地做一笔承销生意,而是真正试图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在我看来,长城证券的做法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样本:中小型券商未必非要拼规模、拼通道,只要找准资源禀赋——比如背靠华能集团的能源背景——就能走出差异化路径。尤其是在当前强调“新质生产力”和科技自立的大背景下,谁能更精准地服务于硬科技企业,谁就可能在未来赢得更多空间。
当然,市场也给出了积极反馈。最新数据显示,长城证券股价报11.68元,涨幅3.09%,成交额超10亿元,人气明显升温。这背后,不只是短期概念炒作,更可能是投资者对其长期战略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