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行业务整体收缩的背景下,投行人员的裁减不断,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也成为热议话题。
近日,铭普光磁聘任李舒华为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李舒华此前在券商投行任职,曾参与服务该上市企业定增项目。如今,他从“乙方”跳槽到“甲方”,这一举动备受关注。
跳去定增企业当高管
从履历来看,90后李舒华在投行领域工作了4年。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就职于国投证券,担任投资银行部业务副总裁;2021年9月至2024年12月,就职于国泰海通,担任投资银行部助理董事,曾参与铭普光磁2023年开展的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项目工作。2024年12月起,李舒华就职于铭普光磁,现任公司董事长助理及财务副总监。
一位中小券商投行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投行业务整体收缩,项目数量有限,投行人员压力较大。因此,跳槽到“甲方”企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需要自身能力过硬。
投行人员跳槽到“甲方”有何优势?独立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从参与“甲方”定增项目到跳槽,时间间隔不到两年时间。一方面,可能是“甲方”看重了其丰富的从业经验;另一方面,由于之前参与过“甲方”的定增项目,对其业务比较了解,这为开展工作提供了优势。投行人员跳槽到甲方公司,后者可能看中了前者的人脉资源优势、业务能力与专业能力优势,同时也看中了对方在资源衔接方面的优势。
“投行人员跳槽甲方公司,或获得更高的薪酬待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郭施亮进一步表示,投行人员在跳槽时需要注重合法合规性,在此基础上寻找施展能力的舞台。
券商投行纷纷减员
近6年来,券商投行业务受资本市场改革的影响显著。2019年7月注册制改革实施后,IPO项目大幅增加;2020年再融资新规的出台进一步带来了增量项目。在此背景下,券商投行纷纷扩大人员规模,争夺市场蛋糕。
然而,自2023年“827”新规推行以来,首发、再融资业务收缩,券商投行收入逐年递减。此外,监管趋严对投行的执业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若项目把控存在问题,不仅会增加丢失项目的风险,还会受到处罚,进而影响后续展业。
就当前42家上市券商投行净收入表现来看,Choice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42家上市券商投行净收入总和分别约为389亿元、542亿元、578亿元、541亿元、422亿元、306亿元,近三年该业务收入的下滑态势尤为明显。
记者梳理获悉,2024年,在42家上市券商中,有36家投行净收入同比下滑,其中17家同比下滑幅度超30%。其中,华林证券投行净收入同比大跌84%,中信建投同比下滑约50%,长江证券下滑幅度也超40%。
随着投行业务的收缩,投行人员也在不断调岗裁减。记者注意到,中金公司2024年投行净收入同比下滑16%,截至2024年末投行人员共计2046人,较2023年年末的2370人减员324人;中泰证券2024年投行净收入同比下滑30%,一年内投行人员裁减117人;五矿证券2024年投行净收入同比下滑50%,一年内投行人员减少了8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