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中大力德(SZ002896)召开了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
在股东交流环节,公司副总经理冯文海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智元机器人是公司目前最大的合作伙伴,同时公司已向上海、浙江、珠三角等地的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批量供货。今年一季度,公司已经接到上万台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的订单,预计全年产量在8万台左右,相比2024年翻了三四倍。
“多家新能源汽车头部厂商也进入了人形机器人赛道,我认为新能源汽车厂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战场’。”冯文海说,有的新能源汽车厂商与公司签订的协议中,光前期开发费用就给到了60多万元。
家庭人形机器人或于3年后成熟
据中大力德2024年年报,减速电机、精密减速器和智能执行单元这些公司主要产品的销售金额在去年分别为3.45亿元、2.43亿元和3.70亿元。
细分来看,中大力德拥有微型无刷直流减速电机、精密行星减速器、滚筒电机等产品,并围绕工业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形成了“减速器+电机+驱动一体化”的产品架构。
“工业机器人主要使用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人形机器人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行星减速器,部分也试用过谐波减速器。”冯文海表示,人形机器人要使用谐波减速器还存在痛点。因为人形机器人在做翻跟头、跳舞、从高处跳落等冲击性较大的动作时,谐波减速器的部分零部件可能会损坏。
据介绍,中大力德从2008年开始研制行星减速器,已积累了大量经验。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方面,公司的行星减速器主要用在下肢,腰部和颈部则较多使用谐波减速器。
2024年年报显示,中大力德正在进行人形机器人用减速器的研发。当前,公司取得的进展包括:分析人形机器人对行星减速器的性能需求;完成行星减速器的概念设计,确定技术方案;设计行星减速器的结构和传动方案,确保高精度和高负载能力;制作样机并进行性能测试;优化产品设计,准备量产。
回应投资者关于人形机器人应用领域的问题时,冯文海介绍,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用于表演、教育、展示等。他进一步表示,尤其是在景区等场景,机器人表演节目较为吸引眼球。冯文海还了解到,部分经销商大批量采购人形机器人后用于出租,每台机器人的租金约2000元/天。
“公司认为,可用于家庭的人形机器人或在3年后走向成熟,主要用途包括家政、陪护等。但就当下而言,限制因素主要是(它们)难以实现精细化的工作,部分厂商宣传片中展示的穿针引线、煎鸡蛋、冲咖啡等功能,都是失败了好多次后的结果。”冯文海透露。
开发模组化产品增加毛利率
近年来,中大力德扩产动作频频。
2023年,公司披露拟发行可转债,在广东佛山建设“机器人本体组件、配件及智能执行单元生产线项目”“华南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升级项目”,总投资额分别为4.29亿元和5135.00万元。2024年10月底,公司撤回发行申请,但在这之后的11月,公司又披露,拟使用不超过3000万元自有或自筹资金,竞拍位于慈溪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一地块的工业用地使用权,该地块面积约为36亩。
今年2月,中大力德披露,公司拟在慈溪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建设精密核心组件生产线项目,测算总投资约2亿元。此举意在通过以减速器为核心、延伸布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方式,给予终端下游更好更安心的解决方案及服务,实现公司产品结构升级。
在5月15日的股东交流环节,冯文海介绍,该新工厂正在建设厂房,计划建设面积在7万平方米左右,有望明年底建成。
此外,公司位于广东佛山的工厂有10万平方米左右的建设面积,在2024年10月开始批量生产,目前已有价值2亿元左右的设备迁入。
不过,由于大量企业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行星减速器的毛利率快速下降。公司董秘伍旭君介绍,当前公司标准化行星减速器产品的毛利率不到20%,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高精度行星减速器因为属于定制化的非标产品,当前净利润水平在40%左右,但是,“这些数据不具备典型性,因为行业尚未批量化生产”。
冯文海对此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标准化产品之间正在激烈竞争,众多生产厂商为了“保客户”纷纷选择打价格战。“公司的应对措施是,通过开发模组化产品,使得毛利率增加。”中大力德方面介绍。
此外,中大力德还在加大海外市场开发,公司今年4月宣布在日本和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伍旭君表示,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并不高,2024年仅为7.08%。以美国为例,2023年公司在美国市场取得的收入仅3000万元,2024年在美国市场取得的收入降至2000余万元。
“但董事长认为,考虑到关税等问题,公司需要‘走出去’。因为在日本、美国当地直接推销产品、建立销售渠道较为困难,(所以设立)两家子公司作为销售贸易点。子公司将招聘当地人帮助公司拓展销售,等未来销售产生一定成绩后,公司可能会在当地做小型的产品组装、设立研发中心等。”伍旭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