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影业拿下Labubu改编权,泡泡玛特股价为何起飞?
今天港股最热闹的当属泡泡玛特了,早盘一度涨近9%,成交额爆到26亿港元。这波行情直接原因很明确——索尼影业拿下了泡泡玛特旗下Labubu的电影改编权。这事儿听着像“玩具反攻好莱坞”,但背后的逻辑更值得玩味。
从盲盒到银幕,IP变现的野路子
Labubu这个尖牙小怪物,最早只是香港艺术家龙家升设计的潮玩,2019年靠盲盒出圈,后来被Lisa、蕾哈娜等明星带货,成了社交媒体的“顶流”。但泡泡玛特显然不满足于卖玩具——今年1月成立电影工作室,7月创始人王宁透露有多家好莱坞公司谈合作,如今索尼正式入场,等于给IP生态插上了翅膀。
参考补充材料里提到的案例:Netflix靠《K-POP:猎魔女团》里的虚拟女团HUNTR/X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反向输出到院线。泡泡玛特或许也想走这条路:先用电影扩大IP影响力,再反哺玩具销售和衍生品。
海外市场和政策双助力
除了IP想象空间,基本面的加持也很关键。浦银国际的研报提到,泡泡玛特美国市场11月销售数据回暖,叠加感恩节、圣诞季的消费旺季,海外增长有保障。更巧的是,昨天六部门刚发文支持潮玩等兴趣消费,政策暖风吹得正是时候。
不过要注意,泡泡玛特过去不是没跌过。花旗9月的报告提到,市场曾担忧其增长单一依赖Labubu,股价一度回调36%。现在虽然索尼合作缓解了部分焦虑,但IP电影化成功率向来不高(想想多少游戏改电影扑街),后续还得看项目落地质量。
潮玩的尽头是“迪士尼化”?
潮玩行业这两年卷得厉害,光靠卖盲盒很难撑起估值。泡泡玛特显然在学迪士尼的套路:用内容延长IP生命周期,再通过授权、衍生品变现。但这条路需要时间——迪士尼的公主IP养了80多年,Labubu才火了不到5年。
短期看,节日消费+电影利好可能继续推高股价;长期则得观察IP矩阵的厚度(比如SKULLPANDA等其他角色能否接棒)和海外本地化能力。毕竟,索尼的合同里可没保证票房大卖。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潮玩这东西,爱的爱死,不爱的觉得是“塑料理财”。投资之前,先问自己是不是真想清楚了一个问题:你相信Labubu能成为下一个米老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