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达股份三季报释放强烈修复信号,叠加首片TOPCon+钙钛矿叠层电池成功下线,光伏技术边界正被快速突破。这家“A+H”上市的TOPCon电池龙头,不仅在财务端实现控本增效、现金流稳健回升,更在技术路线上迈出关键一步——11月5日,旗下捷泰科技在滁州基地实现首片产业化叠层电池下线,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高效光伏技术的产业化验证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业绩修复与经营质量同步提升
从三季报数据看,钧达股份展现出较强的盈利韧性。第三季度营收达20.2亿元,环比增长12.9%;归母净利润亏损收窄至-1.6亿元,同比改善38个百分点,扣非净利同比增长近28%。更为关键的是,企业持续控费降本:销售费用同比下降近13%,营业成本下降32%,管理与财务费用双双回落。货币资金维持在35亿元高位,期末现金余额超21亿元,显著高于2023年同期水平。应收账款大幅压降至3348万元,反映出回款能力明显增强。即便在银价上涨22%的背景下,其电池非硅成本仅上升6%,凸显出龙头企业的供应链掌控力与成本优化能力。
技术突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
此次下线的TOPCon+钙钛矿叠层电池,尺寸为210×105mm,由捷泰科技自主完成全流程工艺开发与调试。该技术路线理论效率极限高达43%,远超单结电池的33.7%。项目攻克了底电池结构优化、多层钝化膜沉积、亚微米级绒面开发等多项核心技术,验证了工艺兼容性与稳定性控制能力。目前,其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已突破32%,走在行业前列。值得注意的是,钧达股份是国内少数实现该技术从研发到小规模生产闭环的企业之一。2022至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达7.52亿元,践行“研发一代、验证一代、量产一代”的战略节奏。除叠层技术外,公司也在推进xBC电池量产准备,并布局多分片、激光边缘钝化等前沿工艺。
这一突破的意义不仅在于产品升级,更在于对整个产业链的辐射潜力。一旦实现规模化落地,将为组件厂商提供更高效率的电池选择,推动度电成本进一步下降。
全球化布局加速,A+H平台优势显现
在海外市场,钧达股份表现亮眼。2025年前三季度海外收入占比跃升至51%,较2024年近24%大幅提升。公司在印度、土耳其、欧洲等市场持续开拓,并计划与土耳其本土企业共建5GW电池合资工厂,填补当地电池环节短板。依托A+H双资本平台,公司融资渠道更加多元,为全球化产能布局和技术投入提供了有力支撑。中泰证券最新研报指出,光伏行业“反内卷”趋势明确,上游盈利能力逐步修复,钧达股份作为电池环节代表企业,已被列为反内卷受益标的之一。近期融资余额连续攀升,市场信心正在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