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的机械臂在数字化操控系统的指挥下精准运转,电子屏幕上数据如江河般奔流不息——在沈阳,这座以重工业闻名的城市,曾经钢花四溅、机器轰鸣。现如今,东北老工业基地正以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重塑自己的工业基因。
沈阳是如何让重工业变得“举重若轻”?答案正藏在沈阳蓬勃发展的工业互联网脉络里。
智能协同:多模态感知自主优化,机器人成为“会思考”的智能节点
作为工业互联网的使能者,新松公司曾为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创造了百余项行业第一,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人机交互等方面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六大类核心产品为各行各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硬件基础和智能载体。
全新升级的新松智能工业机器人,通过控制系统搭载多模态感知与自适应控制算法,实现焊接、装配等复杂工艺的自主优化。通过深度学习分析工艺参数,具备实时纠偏与工艺库自迭代能力,形成“感知-决策-执行”的智能闭环。
最广泛应用的领域要数汽车行业,高性能设计的新松多型号工业机器人在众多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工厂完成多基地规模化部署应用,实现点焊、弧焊、搬运、喷涂等多种工艺全覆盖。曾经的汽车生产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红”点亮。
目前,新松产品累计为4000余家企业提供产业升级服务。讲解员自豪地介绍道:2024《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45%的制造业企业是新松客户。
从机械手臂到具身智能,新松让机器人不仅“能动手”,更“会思考”,已经成为工业互联网中流动的智能节点。
数据驱动:全局感知与智能决策,让生产管控一目了然
如果说辽阳石化你不太了解,那么“的确良”(涤棉细布)你一定知道。1979年,辽化纤维厂涤纶短纤维装置采用纤维级聚酯切片做原料,生产出我国第一批涤纶短丝,经辽阳市纺织厂纺成“上等一级”45支高支纱,织出我国第一块“的确良”。
如今,共和国的“种子队”正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率先突破。
在辽阳石化调度指挥中心可以纵览全厂的生产管控大屏。生产管控一体化平台集成了16个专业系统数据,300余个关键业务分析指标,可全面监控供、产、储、销各环节信息,实现从经验调度到数据调度的革命性转变。
平台从自动监控、直击现场、快速研判、协同处置四个维度建立的绿色通道,应急响应速度提高了10倍,从事件发生到下发处置指令平均用时缩短到180秒。
平台还打造了调度日常管理的数字化新模式。以调度日志业务为例,值班人员过去需要4次誊写才能完成记录工作,建立调度日志模型后,200多个数据指标全部模型化,调度人员只需3分钟便可完成原来至少需要40分钟才能完成的填报工作。
用数据流替代了人工流,用算法驱动替代了经验驱动,辽阳石化用“数字大脑”让79套主体装置,年900万吨原油、330万吨芳烃、20万吨乙烯实现指尖管理。
无人操作:黑灯工厂暗室生辉,钢铁智造华丽转身
制造到“智”造的蜕变,鞍钢冷轧彩涂成为行业领先的“黑灯工厂”。
与诸多传统制工厂一样,鞍钢冷轧彩涂这条产线此前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产品质量指标波动较大、吨钢能耗偏高、精准兑现能力不足、原料及成品库存积压、生产效率低下、人为干预频繁。许多先进的检测技术、信息化技术和模型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应用,制约了产线整体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如今,鞍钢冷轧彩涂不仅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了决策的智能化。大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实时监控生产过程,预测设备故障,优化生产工艺参数,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现在的生产线,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100%,生产效率提升21%,产品不良品率降低40%,库存周转率提升20%。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工业互联网技术在传统钢铁行业的深度应用与创新实践。鞍钢智算中心也作为辽宁省制造行业领域等级较高的数据中心(A级),以高等级、高算力、高能效和高安全的标准,为保障钢铁行业高效运转提供坚实保障。
鞍钢冷轧彩涂用工业互联网将重体力劳动转化为精准的算法博弈,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生产痛点,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升级路径,为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示范。
在刚刚闭幕的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沈阳这座老工业基地向世界清晰展现了其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发展路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生产流程与管理模式,更揭示了重工业实现“举重若轻”的底层逻辑——通过数据智能优化系统运行、以算法驱动替代传统人力、借助互联协同提升资源效能。这一转型正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注入新血脉,一条以工业互联网为引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于这片厚重的黑土地上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