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仲茜)11月27日,第十届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作为东道主,地处长三角“智造高地”的南京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2024年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74.3%,高于全国10.7个百分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800亿元。
说起智能制造,“机器换人”是焦点之一。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达29.4万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这一趋势还在加速演进。南京在工业机器人生产研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位置。
“我们已拥有3千克到1200千克负载的近百款机器人产品,应用场景涵盖工业制造和服务领域。”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展示区域,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公司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光伏、锂电池等30多个细分领域。公司已形成从3公斤到1200公斤负载的90余款产品矩阵,今年上半年市场份额达10.5%,连续两个季度位居中国机器人市场榜首。
上证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已形成“核心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全产业链,集聚汇川技术、亿嘉和等细分领域头雁企业超200家,机器人产业规模占全国1/10。
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支撑,在智能工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南京“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一批具有本地特色、业界知名的智能制造典型标杆企业脱颖而出。截至2024年底,南京培育国家级智能工厂12家、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3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74.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成为名副其实的“智造高地”。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方海燕介绍,依托高校院所的创新底蕴,南京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目前,南京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已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等产业链各领域,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9家;拥有国家级智能工厂12家、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3家。
近年来,南京还出台政策组合拳,打造“智改数转”最优环境。围绕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制定出台了《南京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和《南京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聚焦“4266”产业体系,加快大模型产业化应用,培育形成工业应用大模型1至2个,培育打造应用场景超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