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国庆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25年国庆档因缺少强势头部影片导致档期集中度下滑,国庆档票房排名前三影片合计票房贡献60%,为2016年以来最低,档期冠军票房贡献仅有25%。
而另一边,生成式AI正向影视行业发起挑战。日前,OpenAI推出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2席卷全球。与前一版本相比,Sora2在物理上更准确、更逼真、更可控,并实现了同步生成音频和对话的能力。
2024年2月份,初代Sora发布后,不少传统影视工作者曾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AI对于影视行业远远谈不上“颠覆”,想要实现院线级别的商业化变现还需要时间。
一年多时间过去,影视行业对于Sora2的态度早已转变。据悉,Sora2首次实现了原生的音视频同步生成,并引入了真实物理引擎,能模拟浮力、碰撞等效果,使生成内容更加逼真。
“若达到这种水准,Sora2将直接挑战传统电影工业的高成本、长周期模式。这预示着未来电影制作的‘成本曲线’将被改写,大量中等成本的影视项目可能被AI高效替代。”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刘正山向记者表示。
近年来,国产电影制作的高成本、长周期模式引发业内关注。在今年6月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祉希表示,电影工业标准提升使制作周期从1年至1.5年延长至3年以上,导致内容供给减少;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则提到,近几年行业非常大的问题就是电影的成本上升太快,而我们的市场还没有能力去消化。
不仅仅是国内,比中国电影投资成本更高、制作周期更长的好莱坞正在面临票房逐年下滑的困境。2023年至2025年,北美年票房分别为88.9亿美元、86.24亿美元和68.17亿美元(截至10月8日)。而在2020年之前,北美年票房都稳定在100亿美元之上。
刘正山认为,Sora2等AI对中国电影的冲击体现在两方面:其一,AI技术的普及将加剧内容竞争,对依赖传统制作模式、缺乏核心创意的公司构成生存压力;其二,AI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赶超”的机遇,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IP和庞大的市场,若能将AI作为强大的创作工具,快速、低成本地将优质IP转化为影视内容,有望在全球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这也意味着,影视公司应当跳出传统的思路,改变策略,积极应对。“不应将AI视为威胁,而应积极拥抱,将其作为降本增效的工具。”刘正山表示,例如,利用AI进行前期剧本评估、概念设计、分镜绘制、特效预演等,大幅缩短制作周期。
武汉两点十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制作《谷围南亭》等多部国产动画,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Sora2的突破令人兴奋。“它不仅是效率工具,更像一个‘创意伙伴’,能帮我们把前期视觉开发做得更快更好。我们相信,主动拥抱新技术,将是驱动内容范式升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