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从国产大模型到人形机器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深圳正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强化科技金融支持,进一步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作为扎根深圳的全国性大型综合类券商,国信证券始终坚持高站位规划、高标准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截至2024年末,国信证券累计完成股权类项目670个,募集资金总额6037.07亿元,有效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
助力科创企业立足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国信证券打造了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在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科技型企业全链条服务上,国信证券提供了涵盖企业设立、股权投资、改制辅导、保荐承销、并购重组、债权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截至2024年末,国信证券累计完成IPO项目319家,募集资金总额2155.91亿元,均位居行业前列。其中,创业板86家,募集资金543.37亿元;科创板18家,募集资金136.19亿元。
从行业层面看,国信证券在新能源、消费电子、高端装备、医疗健康、智能终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全产业链服务覆盖。保荐上市的IPO企业中,约七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新材料等,服务了蓝思科技、德赛西威、隆基绿能、韦尔股份等在内的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科创企业债券融资方面,国信证券累计完成科创/双创债76只,实际承销规模约276亿元。
与此同时,国信证券积极利用私募基金管理及另类投资子公司平台,持续强化对科创企业的投资支持。私募基金管理子公司在管基金25只(含PE基金、FOF基金、EB基金),合计总规模约150亿元,累计投资私募股权(PE)项目137个,累计投资金额约50亿元。2024年完成5只新基金备案,新增基金规模38.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16%。
具体来看,“川渝广弘基金”与“弘盛健麾基金”,重点投资生物医药、智慧医疗等大健康行业。“德阳国信母基金”聚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食品医药等领域。“国信新能基金”聚焦绿色能源、绿色环保、能源科技、低碳零碳技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科学城国信母基金”重点布局能源互联网、氢能、储能、风电光伏、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及碳固存等六大赛道,打造先进能源、先进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
此外,国信证券的另类投资累计完成106个项目投资,投资金额51.1亿元,投向新能源、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科技行业,总投资金额近20亿元。另类投资累计完成在深自主投资项目20余个,投资总金额10余亿元,全部在深投资项目集中分布于网络通信、精密仪器设备、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激光与增材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终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20+8”产业集群。
发挥优势提升服务科创企业效能
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工作,国信证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赋能科创企业发展。从产业并购到产品创新,从政企协同到金融科技应用,国信证券正全方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挥综合服务优势,赋能科创企业做强做优。国信证券充分发挥券商平台优势,对接各方资源,积极推动具有协同效应的产业并购,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和转型升级;发挥专业优势,指导企业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公司治理,做好人才激励,提升直接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
发挥产品创新优势,拓展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国信证券在做好股权融资服务的基础上,加强科创债、科创票据、公募REITs等工具和模式的创新。国信证券在科创债发行上推动债基股联动,形成了科创债发行、基金管理、投后服务一体化的全流程服务模式。发挥业界领先的公募REITs综合服务体系优势,大力推动科创产业园区公募REITs资产的培育辅导,盘活存量资产,形成资金“活水”。积极整合资金、项目、管理等资源,会同科技企业联合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资金投向,助推硬科技企业发展。
发挥政企协同优势,聚合资源服务科创企业发展。国信证券积极布局大湾区、川渝等国家经济发展核心区域,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在产业规划、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育、产业基金、项目尽调等方面助力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聚合资源服务科技创新。
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提升科创企业服务效能。国信证券积极拥抱智能化浪潮,以数智技术为引擎,加速业务转型与发展的同时,提升服务科创企业的效能。公司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对外精心打造“国信企明星+”科创企业客户综合服务生态,对内构建智慧投行管理体系赋能科创业务。基于AI构建资本市场大数据,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赋能平台,目前已接入近1.3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赋能中小微企业。
未来,国信证券将始终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社会资源持续加大对国家关键领域、重要区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积极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国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