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信股份“奋斗者2号”员工持股计划正式宣告落幕——1209万股公司股票已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全部减持完毕,占总股本的1.08%。这一消息由公司在今日发布的公告中正式披露,标志着这项始于2023年初的激励计划,在经历锁定期、归属条件未达成、提前终止等多个阶段后,最终画上句号。
回溯事件脉络,该员工持股计划最早于2023年1月获得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股票来源为公司回购股份,共计12,090,038股,以7.00元/股的价格非交易过户至持股计划专用账户,并于2023年2月20日完成登记。按照原定规则,锁定期为12个月,至2024年2月21日届满。然而此后并未迎来正常的解锁与归属,反而在后续进程中因内外部环境变化、归属条件未能实现等原因,公司决定提前终止该计划。这一调整也符合监管要求下的灵活处理机制,旨在更好地平衡公司、股东与员工三方利益。
真正引发市场关注的是本次减持的时间窗口:从2025年11月7日至11月19日,短短不到两周内完成全部股份的集中卖出操作。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减持行为严格遵守了信息披露和敏感期交易规定,未涉及内幕交易问题,程序合规性无可指摘。目前,该持股计划资产已全部转化为现金,后续将进入清算与收益分配环节。对于未归属部分的处置,公司将按认购成本价与净值孰低原则返还参与员工,剩余收益则用于未来新的激励安排,体现出一定的延续性和制度设计的合理性。
看到这里,我作为一个长期观察A股股权激励实践的人,其实并不意外这类“有始无终”的持股计划出现。良信这个案例很典型——初衷是好的,用回购股份做员工绑定,提升凝聚力;但现实是,业绩考核没达标,市场环境又波动剧烈,继续硬扛反而可能变成负担。果断止损、及时退出,反而是负责任的表现。
而且你细看细节,7块钱的成本价,现在股价10块出头,即便考虑分红等因素,整体回报也算温和。说明当初定价不算离谱,也没有让员工“套牢”,管理委员会的操作也算平稳有序。不过,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很多企业在设计员工持股时,对归属条件的设定过于理想化,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一旦外部需求放缓或行业承压,目标就成了空中楼阁。
所以在我看来,良信这次收场虽不算圆满,但足够理性。比起那些拖着不决、进退失据的案例,这种基于现实判断的主动退出,反而更值得肯定。毕竟,激励的本质是共赢,不是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