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宝股份刚刚在11月3日的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从目前可见订单来看,预计外销需求低迷的状态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市场关注,叠加今日股价微跌0.46%至15.07元,成交额超4200万元,投资者情绪明显趋于谨慎。
在这场由66家机构参与的线上交流中,公司坦承,受美国关税政策和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影响,第四季度外销订单整体偏弱。前三季度国外收入为97.65亿元,同比下降3.46%,占总营收近八成,其压力直接拖累营业总收入下滑3.20%。尽管如此,利润端却逆势增长——归母净利润达8.41亿元,同比增长7.13%,现金流净额更是大幅增长69.35%。这说明公司在控费、回款和运营效率上的优化正在起效,尤其是管理费用下降7.10%,财务运作能力有所提升。
外压内稳,结构分化显现
我注意到一个关键信号:虽然外销承压,但内销正逐步回暖。中信证券在近期点评中指出,2025年第三季度内销品牌百胜图与东菱表现亮眼,带动内销收入增速回正。摩飞品牌也有望随消费复苏改善。这意味着新宝股份“双轮驱动”战略中的国内自主品牌建设已初见成效,不再是单纯依赖海外代工的ODM企业。
更值得重视的是产能布局的战略调整。印尼二期基地已在建设并形成初步产能,未来有望承接大部分美国客户订单,以规避关税风险。当前美国订单仍主要来自国内生产,但公司强调将根据政策、客户需求和盈利水平动态调配。这种灵活的全球化制造能力,正是应对贸易壁垒的核心竞争力。
我怎么看这家公司?
说实话,我对新宝股份的看法正在从“传统出口制造企业”转向“具备抗周期能力的消费科技公司”。它没有因为外部环境恶化而被动等待,而是主动推进海外产能落地、拓展商用电器新品类、强化国内品牌运营。特别是在欧美需求疲软背景下,还能实现利润和现金流双增,反映出极强的成本管控和经营韧性。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外需何时回暖取决于全球经济走势和美国关税政策走向——而这两者都不掌握在企业手中。不过,只要印尼产能顺利爬坡,同时国内消费升级带来品牌溢价空间,新宝完全有能力穿越周期。
我认为,现在的关键是观察两个拐点:一是外销订单是否企稳回升,二是内销自主品牌能否持续放量。如果这两个信号出现,市场对它的估值逻辑可能会重新定价。短期内或许难有爆发式增长,但长期来看,这家公司正在 quietly building something sol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