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证券三位高管同日晋升,这一看似常规的人事变动,实则暗藏深意——它标志着“西部+国融”整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11月17日,公司宣布赵英华、殷涛、沈国强三位总经理助理集体升任副总经理,分别掌舵资产管理、财富信用与投资业务三大核心板块。与此同时,袁星接任董事会秘书。这场管理层重构并非孤立动作,而是西部证券在9月完成对国融证券控股后,系统性融合战略的关键落子。
此次晋升的三人均为西部证券内部培养的资深干将,且分工明确指向并购后的关键战场。赵英华负责的资产管理业务,2025年上半年规模已达395亿元,同比增长超10%,但营收却下滑逾10%,凸显“有量无质”的困境。而国融证券在资管领域已有一定投研积累,如何实现体系融合、提升效益,将是其首要任务。殷涛分管的财富管理,则是当前表现最亮眼的一环——上半年营收5.42亿元,同比大增42.42%,融资融券规模较“十四五”初期翻倍,显示出向非通道业务转型的成功路径。至于沈国强接手的投资业务,虽自营收入同比下降13.51%,但在组织架构上已先行调整:权益及衍生品部合并组建、固收部新增策略投资职能,为其后续统筹两方资源打下基础。
我始终认为,并购成败不在交易本身,而在整合效率。西部证券此番未从外部空降高管,而是提拔内部骨干,恰恰说明其意图稳中求进,避免文化冲突与团队震荡。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人事安排与前期组织改革高度协同——部门合并、职能拓展、战略客户部升级,一切都为新管理层上任即能快速发力铺平了路。这不像是一次被动应对,更像一场早有预谋的布局。
站在当前时点看,证券行业正面临深刻变局。根据《2025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居民资产正加速从存款流向理财与权益市场,“储蓄搬家”趋势明确,而养老金融、AI投顾、跨境配置等新赛道全面兴起。在此背景下,中小券商若无法通过整合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将难以立足。西部证券选择此时推动管理层落地,显然是要借国融之“壳”,补自身之“链”,尤其在资管和投研短板上实现跃迁。
当然,挑战依然严峻。两家公司的客户结构、风控逻辑、激励机制能否真正打通?尤其是在自营业务承压的当下,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这些问题不会因一纸任命而自动消失。但我倾向于相信,这次“三驾马车”同时就位,意味着西部证券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接下来的关键,是看他们能否在6到12个月内交出整合成效的实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