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人集团(SZ002639)$ 中国“十五五”规划已明确将氢能纳入能源战略,并设定了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的具体目标,氢能有望在2030年前后成为能源体系的核心支柱之一。
冰雪经济只是目前雪人集团的一部分产业,更为核心的价值是液氢储存,电力的需求毋庸置疑涉及电储能的需求日益迫切,无论发展何种方式的发电,必将涉及到储能这一最终核心环节,如何将电力转换为液态氢储存,这将是雪人集团抢占全球市场的关键所在,雪人集团必将凭借这一优势市值突破千亿!
核心技术:奠定产业基石
雪人集团在液氢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其在超低温制冷与气体压缩技术上的深厚积累。
· 关键装备的突破:该公司自主研发的 -271℃ 大型氦气压缩机,是全球领先的超低温技术,已直接应用于液氢和液氦的制备项目。这项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为大规模、低成本的氢液化提供了国产化核心装备。
· 独特的技术路径:与常见的电解水制氢后液化路径不同,雪人集团的技术在褐煤、焦炉煤气等原料气的氢液化提纯领域已有应用案例。这种技术多样性使其能适应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
· 完整的技术链条:公司正将压缩机技术、制冷技术以及换热技术,系统性延伸应用在液氢以及加氢装备领域,致力于构建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政策东风:迎来黄金发展期
“十五五”规划将为雪人集团这样的技术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
· 明确的战略地位:中国“十五五”规划已明确将氢能纳入能源战略,并设定了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的具体目标,氢能有望在2030年前后成为能源体系的核心支柱之一。
· 消纳瓶颈的解决方案:随着风光发电占比激增,电网消纳瓶颈日益突出。将富余绿电制成液氢储存,被视为破解消纳难题、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这在“十五五”期间将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发展。
· 精准的产业导向:政策正推动液氢设备国产化及长距离输氢管道建设。雪人集团的核心技术与此方向高度契合,使其站上了产业发展的风口。
应用场景:从航天走向更广阔天地
雪人集团的液氢技术正从高精尖的航天领域,加速向大规模工业与能源领域渗透。
· 稳固的航天应用根基:公司的氢液化系统和核心压缩机已服务于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重大专项,为长征系列火箭提供燃料保障。这证明了其产品在极端条件下的高可靠性与成熟度。
· 开拓氢能储能市场:相对于电化学储能,氢储能在长周期(小时至季度)和大规模(百吉瓦级别)储能上具有明显优势。液氢作为储氢密度最高的形式之一,在需要跨季节调峰和远距离能源输送的场景下,其经济性会随着规模扩大而凸显。
· 切入绿色燃料赛道:液氢作为关键的绿色液体燃料,在航运、航空等难以直接电气化的领域脱碳中需求迫切。雪人集团正布局氢能装备产业园,计划形成年产500套氢液化装置的产能,以积极拥抱这一市场。
前景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望“十五五”,雪人集团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需关注其中的挑战。
· 核心优势:雪人集团最大的依仗是其国际领先的超低温技术,这使其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中占据了先发优势。同时,其技术能够同时服务于航天国家队和商业航天与民用氢能两个市场,具备很强的业务弹性。
需要注意到,氢能业务在其整体营收中的贡献仍需进一步提升。同时,液氢面临的液化能耗高(能量损失约25%-45%)、基础设施前期投资大以及储存过程中的蒸发损耗(每日0.5%-1.0%)等行业共性难题,也是雪人集团需要持续通过技术创新来应对的挑战,目前雪人集团的实验研究已经将耗能损失降低到13%,这一核心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推向市场。
总的来说,雪人集团凭借其在超低温压缩机和氢液化装备领域掌握的关键技术,在“十五五”期间氢能与长时储能政策支持以及绿色液体燃料市场需求增长的多重驱动下,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其技术不仅能服务于航天等尖端领域,更有潜力在绿电消纳、跨季节储能、远洋航运脱碳等更广阔的能源革命舞台上发挥关键作用。虽然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成本与效率的挑战,但雪人集团无疑已凭借其技术“护城河”,在中国液氢产业的版图上占据了有利的独一无二霸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