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破去年全年,净利润大增12.81%
光启技术(002625.SZ)2025年三季报出炉,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根据10月22日晚间披露的数据,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96亿元,同比增长25.76%,这一数字已超过2024年全年营收总额;归母净利润达6.06亿元,同比增长12.81%,相当于去年全年利润的93%。单看第三季度,营收6.53亿元,同比猛增56.50%;净利润2.20亿元,同比增长25.28%。与此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2.4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48.27%,显示出强劲的现金回笼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订单情况——年内累计批产订单金额接近26亿元,不仅刷新历史纪录,还超过了2022年全年25.04亿元的峰值。其中,仅下半年就签下两份合计17.94亿元的大单,交付周期均在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为明年业绩提供了坚实支撑。存货也同步增长至4.73亿元,同比增长114.61%,主要因超材料产品进入批量备产阶段。
从“尖端供应商”到“生态引领者”
看到这份财报,我第一反应是:这已经不是一家单纯的军工配套企业了。光启技术正在经历一场战略跃迁——从航空装备领域的“核心系统级供应商”,向跨领域“生态引领者”转型。作为国内唯一实现超材料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企业,它手握超过6000项专利,牵头制定全球首个《电磁超材料术语》国家标准,技术护城河极为深厚。
尤其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其民用场景的拓展。在低空经济方面,公司联合科比特、创益通等行业龙头成立“无人机蜂群创新分会”,推动小批量试产,并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而在智能汽车领域,其将航空航天级的“紧缩场检测技术”迁移至整车通信性能测试,华为鸿蒙智行享界S9T成为首个获得该S级认证的车型,未来有望成为无人驾驶准入的关键标准之一。
我怎么看这家公司?
坦白讲,这份财报背后有喜也有忧。喜的是订单高度确定、技术壁垒牢靠、现金流改善明显,说明下游客户对其产品认可度极高,且行业正处于“由验证到批量列装”的关键拐点。但我也注意到风险点:净利润增速远低于营收增速,管理与销售费用同比激增超50%,导致盈利效率承压;同时应收账款占比较高,保守速动比率下滑,需警惕短期流动性压力。
不过,考虑到当前处于“十五五”高端装备升级窗口期,且公司顺德基地良品率已达97.51%,具备大规模批产能力,我认为现阶段的高投入是在为长期放量打基础。只要后续费用率能随规模效应逐步下降,盈利能力有望修复。
总体来看,光启技术正站在军民融合与技术转化的交汇点上。虽然短期股价受主力资金流出影响呈现震荡,但我相信,随着订单持续兑现和民用市场打开,它的成长空间才刚刚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