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技术刚刚交出了一份令人眼前一亮的三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6.06亿元,同比增长12.81%,而营收更是达到15.96亿元,不仅同比增长25.76%,还直接超过了2024年全年。更关键的是,公司今年累计获得的超材料批产订单接近26亿元,刷新历史纪录——要知道,这甚至超过了2022年全年25.04亿元的峰值。单看这些数字,已经足够说明这家公司正处在加速释放产能与技术价值的关键节点。
从财务细节来看,增长并非偶然。第三季度单季营收6.53亿元,同比增长56.5%;净利润2.2亿元,同比增长25.28%。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2.45亿元,同比大增148.27%,显示出销售回款能力显著增强。存货增至4.73亿元,主要为保障后续订单交付所做的备产准备。这些数据背后,是下游客户对光启技术产品需求的真实兑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全资子公司近期签订的多笔合同合计金额超12.7亿元,交付期集中在2026年上半年,这意味着明年的业绩已经有了扎实支撑。
作为国内唯一实现超材料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企业,光启技术的地位本身就具备稀缺性。在“十五五”推动高端装备自主化的战略背景下,超材料因其轻量化、高强度和电磁调控等特性,正在从“可选项”转变为尖端装备的“刚需”。公司的技术积累十年磨一剑,如今终于迎来从“验证列装”到“批量列装”的跨越,这才是订单持续放量的根本逻辑。
我为什么看好它不只是“军工股”
坦白讲,如果光启只是靠军品订单增长,那它的想象空间也就局限于周期性行情。但真正让我觉得有潜力的,是它正在把超材料这项“根技术”向外延拓展。比如在低空经济领域,它牵头成立“无人机蜂群创新分会”,联合多家产业链头部企业,推动小批量试产,目标2026年量产。这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实打实的生态布局。
更让我意外的是智能汽车检测领域的突破——将航空航天用的“紧缩场检验检测技术”迁移到整车通信性能测试中。华为鸿蒙智行享界S9T成为首个通过其S级认证的车型,这个标准未来可能成为智能驾驶准入的重要门槛。一旦形成行业规范,光启的技术话语权将大大提升。
在我看来,这家公司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航空装备的供应商,而是在构建一个以超材料为核心的跨领域技术平台。当前股价46.90元,涨幅0.26%,成交额近8亿,市场反应尚属温和。但随着“十五五”规划逐步落地,技术和订单双轮驱动下,它的成长性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