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至18日,第四届全国超材料大会在深圳举行。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领军企业的近3000名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超材料领域的最新动态、前沿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东南大学教授崔铁军在致辞中表示,超材料的发展不仅关乎材料科学的进步,更将深刻影响众多行业的变革。近年来,我国在超材料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面临着从理论到实际应用、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挑战。他呼吁,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攻克超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难题,推动我国超材料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资料显示,超材料是通过微纳光刻来实现“人造分子结构”,进而编辑超越自然材料的“人造物质”,能在电磁、声学、力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性能。凭借独特的物理性质和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超材料成为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
大会现场发布了“年度中国超材料十大进展”(简称“十大进展”),涵盖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两大方向,表彰在超材料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科研团队及个人,包括面向下一代无线通信的低成本低功耗智能超表面系统、基于介电超构材料的奇点纳米激光器、超材料规模化量产技术等项目。
“超材料技术的产业化逻辑与其他技术领域不同,因为超材料是一种‘编辑材料’,它是由应用目标、行业需求来决定科学研究。”刘若鹏表示,超材料若要实现跨领域应用,需从原材料、中间件、成品设计到工艺流程及全产业链设备进行颠覆性创新,且技术路径需深度契合不同行业的差异化需求。
刘若鹏认为,当前超材料已在部分领域展现出“既要又要”的复合功能特性,但完全跨行业的深度融合仍需突破技术文明的更高层次。超材料的终极目标也并非局限于单一功能优化,而是推动声学、电磁、结构等多维度技术的“文明级”融合。这一愿景的实现,既依赖超材料技术本身的持续突破,更需产业界与学术界协同构建跨学科协作机制,从底层逻辑重新定义材料、工艺与设备的创新范式。
据悉,光启技术已成功攻克新一代航空装备领域十大关键技术瓶颈。其独创的“功能结构一体化”超材料多功能结构件,成为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复杂功能系统设计的核心解决方案。在产业化体系建设层面,光启技术已建成覆盖超材料全生命周期的工业化体系,形成从理论设计、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到性能测试的完整产业链闭环。
数据显示,近三年光启技术已披露的超材料航空结构产品合同金额累计突破46亿元,持续领跑超材料技术产业化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