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01 22:21:15 股吧网页版 发布于 四川
看篇旧闻

三年前的旧闻

深圳口述史 | 刘若鹏:持续创新 助力中国超材料成为全球领航者

深圳政协

2022年05月10日 20:36 广东

1983年9月24日出生于陕西西安,现任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第九届常委、全国工商联第十二届执委、广东省工商联常委、深圳市工商联副主席、深圳市专家委员会委员、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电磁超材料技术及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八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第四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获得者。

光启自成立以来,坚持从底层基础科学研究做起,持续探索,突破技术要求,追求更好的产品。一路走来,我们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坎坷,但我们始终坚持,不忘当年创业的初心,希望真正做到以技术报国,为中华民族科技复兴作出贡献。未来,我们将以技术创新推进我国尖端装备智能化升级,建立起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价值链,同时持续为国家培养超材料领域高端人才,助力中国超材料成为全球领航者。

在深圳长大

感受一次次发展和变化

我是在古都西安出生的,小时候常在城墙上玩耍。后来因父母工作需要,全家迁至深圳。在深圳,我吃了从未吃过的开心果,逛了中英街,一切都如此新奇。

刚来深圳的几年里,我每年都随着父母亲去参加荔枝节,吃新鲜的荔枝,感受节日欢快的氛围,谁知没多久,荔枝节就没了,随之而来的是高交会。尚在上小学的我,哪懂高交会是什么,只听得大人们说这是个高科技的展览。

还记得1992年,我看到一堆人在街上排队,以为是买冰淇淋之类好吃的东西,走到跟前发现那些人拿着几张纸就出来了。后来才知道,大家通宵排队,是为了购买新股认购抽签表。如今看来,我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时代的步伐,感受深圳每一次的发展和变化。

研究“超材料”

回国开创一片天地

我从小就喜欢物理,中学时还参加过物理竞赛。2002年,我被保送至浙江大学,大学期间,我开始关注到超材料

“超材料”指的是一些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并呈现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材料。由于超材料的逆向设计,它具有很大的设计灵活性,在新型物理器件、天线系统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尖端装备上具有重要作用,甚至颠覆性影响。

当时“超材料”还不是一个领域,只是物理研究一个非常小的分支。要知道在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史密斯教授等人才在实验室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负折射率的超材料样品。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家常为超材料的一个理论而争得面红耳赤。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一个能够容纳百家争鸣的学术领域,也证明了它还有更多发展和进步的空间。

大学毕业后,我去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入研究超材料。这期间,我率领团队用超材料技术成功研制出了“可隐身”的实验室作品,并署名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杂志刊载论文,这引起了科学界轰动。此时的超材料在美国是最新、最前沿的领域。若留在美国,我与原来实验室的几位博士将获得大量的设备和资金支持,但思考再三,我们还是决定回国创业。我们这批“80后”是戴着红领巾、站在红旗下成长的一代,爱国的种子从小便种在了心中,长大后,我们希望能以所学报国。

当时回国有很多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等地,但我坚持来深圳,我跟团队说,选择一座城市,不仅仅要关注市场、用户,最主要是看这座城市背后的精神。深圳有着创新精神、改革精神、企业家精神,它们汇聚成一股力量,推动着新兴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从零开始

实现超材料规模化生产

2010年,我们团队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深圳,正式创立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光启成为深圳首批公益性新型科学研究机构。

记得当时深圳市科协和科工贸信委还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评审会,请来学术界、投资界以及企业界的多位专家与我们交流。也正是在评审会上,我遇到了后来光启的第一位投资人松禾资本董事长厉伟,拿到了光启的第一笔1000万投资。

从零开始起步,我们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和障碍,甚至还有很多不理解。因为我们研究的超材料应用到我国尖端装备上,谁会在这个行业创业?这个行业壁垒很多,门槛很高。我们拿这个东西创业,是在挑战不可能,如果我们团队坚持不下去很容易散掉。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人才去做这个事情,还要通过技术真正将它应用在装备方面,将这些源头的原创科技真正变成能带来深刻变革的生产力,甚至能带来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很幸运,随着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我们也得以真正的进入这个行业,形成中国的超材料工业。

然而,刚从美国回来时,我们时常感到沮丧,实验室没有,研究工具没有,因为租不起房子,我们还曾在一辆小破车里办公。超材料研发需要巨额投入,我们拿到的启动资金,仅够解决基本的科研问题,每天我们几个人挤在一间20平方米办公室里工作,没有实验室,要做电磁波测试,还得跑到地下车库,因为那里没有电磁波干扰。除了窘迫的创业条件,我们还要考虑如何让研究院“运作”起来。

最初,我们参照国内外的一些研究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架构和流程规范,但很快我们发现,这样不仅研究不出东西,研究院还差一点因为这些条条框框夭折。后来,我们抛弃了这些规章制度,大家都坐下来头脑风暴,一门心思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我们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超材料的技术难关被一一攻破。从2010年开始,到2012年底,光启的专利数已经超过2000件,占全球超材料专利总量的85%。

然而,科技创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从基础研究开始,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才能完成一次科技创新过程。但是,学术界的科研成果,经常会面对转化效率低下的难题。对此,业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基础科研和产业化之间横亘着一道“死亡谷”。我们很幸运,跨越了这道“死亡谷”,跨越了最艰难实验室前沿科学研究到工程化技术体系构建的鸿沟,实现了超材料创新技术由“0到1”的产业化。

2012年7月13日,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线投产,光启正式实现超材料规模化生产。


解决“卡脖子”难题

研发出高性能电磁材料

在超材料的制造过程中,如果没有稳定、高性能的电磁材料,超材料装备产品则无法发挥极致功能。就像再优秀的能工巧匠,也需要质坚纹美的材料,才能制作出上乘之作。

但我们在设计超材料产品过程中发现,很多功能材料都面临着“卡脖子”困境。我们曾前前后后找了不下十家供应商,其中不乏国内做电磁材料的龙头企业和科研所,但材料性能总是不达标,要么无法通过高温测试,要么介电损耗过高,要么产品孔隙率太多等。由于超材料中的高性能电磁材料,大多应用在尖端装备等涉及国家及公共安全的敏感行业,所以发达国家对向中国出售此类材料有极其严苛的限制。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聚焦战略型新兴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为突破这项国外封锁的技术,我们决定自己研发应用在尖端装备领域的高性能电磁材料。

2016年1月1日,光启正式立项,研究高性能电磁基底材料。我们真的是从零开始。高性能电磁材料的设计和制作工艺等核心技术仅仅掌握在美、日少数几家巨头手中,对我们完全实行了技术封锁,我们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但我们当初就坚信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因为我们有足够领先的制造工艺和硬件条件。

我们不仅在实验室经过了成百上千次的测试,还在海陆空各场景产品上进行了测试。有整整半年,我们的产品必须泡在海水中做各种耐高压、耐腐蚀测试。历时近四年的艰苦研发,光启高性能电磁材料终于研发成功,并起名为“白起”系列,完全实现自主研发,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行业空白。

也正是在我们决心自主研发的那一年,由光启领衔,检测监管机构、十余家科研院所、相关产业企业共同起草了全球首份超材料领域的国家标准——《电磁超材料术语》,该标准规定了电磁超材料的类别、功能、设计、基材、应用等相关方面的术语和定义,打破了欧美对前沿科技的技术和标准垄断。

这不仅仅是我们前进的一小步,更是中国电磁超材料发展的一大步。


培养创新人才

助力超材料领域发展

最初创业时,除了我们五个博士,国内研究超材料方面的人不多。我们深知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无论是光启还是我国的超材料领域研究,都需要足够多的人才来推动其发展。

为此,在2011年,光启组建了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唯一一个超材料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截至2020年9月,光启已形成国家级创新平台-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多层次全链条的超材料创新体系,全面建立了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3个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创新平台支撑作用明显,源头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不仅如此,光启还设有全国首个专注于超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了专业结构合理和科研能力良好的博士后团队。


2021年,在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共同支持和推动下,光启启动了与高校联合培养超材料博士的专项计划即“钱学森计划”。“钱学森计划”于2021年首次正式开展招生。该计划面向超材料底层科学研究的高素质科研人才,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和建立光启博士后站,为我国超材料领域培养顶尖高水平科技人才。2021年光启成功招收7名博士生。

正是十余年的“内生性”的人才储备,为我们转化成了巨大的技术红利。截至2021年底,光启累计申请专利5891件、获得授权专利3743件。在超材料领域专利申请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实现超材料底层技术专利覆盖。

扩大产能

以技术报国


随着在超材料领域的不断发展,光启也踏入了新的阶段。

2020年,光启超材料在尖端装备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推动超材料进入规模化批量生产状态。作为全球超材料尖端装备领域唯一能实现批量生产的供应商,我们超材料产品目前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后来光启超算中心完成了两次扩容升级,计算能力比原来增大了6-7倍,可以实现更多复杂材料、更大尺寸、宽频带、全方位的超材料航空结构件的性能仿真,甚至是整机模型的仿真计算。同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新一代超材料技术智能制造基地在2021年3月18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正式投产。

今年年初,我们与重要客户签订了历史上最大金额的订单,这是单一客户的单一产品订单,也是超材料技术在我国航空结构大部件中的成功应用。这是对我们过往努力的回报,也是对超材料技术的认可。

如果没有梦想,企业不足以长期发展。如果没有有梦想的企业,人类的生活也不会发生今天的变化。如果说光启与别的优秀企业有相似之处,那便是有着同样的创新特质和梦想。一个人的财富、名利、得失都是暂时的,企业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而活。

光启自成立以来,坚持从底层基础科学研究做起,持续探索,突破技术要求,追求更好的产品。一路走来,我们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坎坷,但我们始终坚持,不忘当年创业的初心,希望真正做到以技术报国,为中华民族科技复兴作出贡献。未来,我们将以技术创新推进我国尖端装备智能化升级,建立起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价值链,同时持续为国家培养超材料领域高端人才,助力中国超材料成为全球领航者。

来源:深圳晚报、市政协文史馆


三年后的今天

A扩大产


三大新基地建设红红火火,尽快实现一期的投产……


B以技术报国

光启技术十年战略蓝图:超材料领航,奔赴航空航天万亿新未来


2025-05-03 15:18:51  作者更新以下内容

2022年4月底的价格13.29

经三年整(2025年4月底)的价格42.20,翻了3.18倍,



2025-05-03 15:22:44  作者更新以下内容

2022年05月10日的价格


2025-05-03 15:41:09  作者更新以下内容

公司709基地一期于2021年竣工投产,并开展扩产建设,增添了大量新型设备,并新申请了两个厂房的额外建设,新增产能已全部投产。

随着尖端装备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709基地一期产能将不能满足公司中长期交付需求。因此,公司于2022年启动709基地二期建设规划,并于报告期内正式投产,极大提升了交付能力和生产效率。


2025-05-03 20:45:51  作者更新以下内容

光启是如何实现航空级别复杂功能构件良率大幅提升的---《光启2025~2035战略发布会》参会感7

光启凭借一己之力,硬是将航空航天级别的复杂功能结构的良品率,从传统技术的理论极限值40%提高到97%。面对这鬼神级的考验,光启是怎么做到的?

根据发布会的介绍,光启是通过5个方面做到的。

一、开发了161款特种功能材料

光启发现市面上的原材料根本不能满足要求时就开始了自主研发,重新定制原材料,总数量达161款,涵盖29款功能预浸料、80款电磁吸波蜂窝、10款特种高性能树脂、8款电磁胶膜、5款特种功能涂料、17款电磁吸波材料等功能结构所需主材和辅材,实现功能结构核心材料全覆盖。这些都有排号和相应系统,没有这些基础材料,无法制作超材料产品。

光启在材料方面研发能力之强,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早年的“白起”铜箔不谈,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光启展出了十几款新材料,分别为碳纤维双马预浸料、石英纤维预浸料、超材料功能蜂窝芯材、高性能吸波贴片、高性能雷达吸波涂料、高性能红外涂料、防静电漆、高性能导电涂料、复材专用低损耗底漆。

我曾听光启人介绍,超材料的微结构制造与芯片制造工艺有相当部分是相同的,因此光启也购买了多台大通量的光刻机。要光刻就离不开光刻胶,最初光启也是购买日本产的光刻胶,但使用成本太高了,一平方米好像要上万块钱,承受不了,于是就开始自己研发光刻胶,结果真的研发成功了,一平方米的使用成本只要几百块钱。

正是在这种自主研发中,光启进行了许多原理、技术、工艺上的创新,自主研发的材料不但性能优异,而且成本大幅低于市面上的相同材料,以至于在一次招标中,竞标企业还告光启恶意压低价格。

光启的七大能力服务平台有两个就涉及材料,即先进复合材料及制造能力平台和高分子功能材料能力平台。据悉,光启将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些自主研发的材料向全社会推出,作为光启的一个重要的业务。



2025-05-03 20:49:05  作者更新以下内容

二、用技术创新全流程覆盖功能结构制造


除了在源头上进行材料的研发创新外,为了实现航空级别的复杂功能构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光启还对包括纳米级微结构精密制造、多材料体系共固化、混杂材料交接、超材料射频电子集成、超材料蜂窝高精密加工等整个产业链进行技术和工艺创新,取得了许多全社会都缺乏的工业技术能力,光启的七大能力服务平台有三个就来自这里,即超材料微电子能力平台、高精密机械加工能力平台、微波射频天馈系统能力平台。其中涉及的工作量之大,局外人是难以想象的。

在发布会上,刘董事长用为此编造的制造大纲相关数据来说明问题。他将整个产业链大致分为4个阶段:

来料阶段:制造大纲数量30346份,工步数量217万个,字数2.63亿字。

零件生产阶段:制造大纲数量80566份,工步数量22.39万个,字数21.63亿字。

胶接/装配生产阶段:制造大纲数量21759份,工步数量46.16万个,字数4.09亿字。

材料及其它阶段:制造大纲数量17020份,工步数量84.21万个,字数9.901亿字。

整个生产过程涉及149691份制造大纲、38.28亿字的制造工艺文件,用技术创新全流程覆盖了功能结构制造。



2025-05-03 20:49:18  作者更新以下内容

刘董事长介绍说,光启正是依靠这38亿字的制造文件,实现了全流程、每个工序和每道环节的精细化制造,否则既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对于这些数据在整个制造业中达到什么级别,我没有能力进行评估,只能求助于人工智能。

我给出的问题是:“光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将近15万份制造大纲和38亿字的制造工艺文件,这个数量在企业级别中算不算大的?”

DeePSeeK在进行了系列的分析后,最后给出的答案是:“光启技术的15万份制造大纲和38亿字工艺文件,在企业级别中属于顶尖水平,其规模不仅体现了超材料技术的复杂性和前沿性,更彰显了企业在自主创新、产业链整合及标准化管理上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数据量级在传统制造业中罕见,即便在高端装备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是光启技术作为全球超材料龙头的重要标志。”


2025-05-03 20:54:15  作者更新以下内容

三、设计和定制大量的专用设备和工装


与开发工艺技术的同时,光启做的第三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定制大量的研制、生产、检测和配套的相关专用设备。

为此光启自己设计和定制了4641套超材料专用设备,构建了复杂功能结构的全流程生产能力。

这些设备的具体组成为:超材料微生产设备470台,超材料检测设备153台,专用材料产线(预浸料、蜂窝、涂料等)873台,复合材料成型设备794台,专用机械加工设备427台,电磁检测设备652台,产品检测设备382台,其它设备890台。







有机会经常进顺德709基地的投资者可以感到,在基地一期刚建成的时候,只安装了三台还是五台五轴机床,还有两三台是进口的。4月8号再进去,不但一期新增了大量的五轴机床,二期更是五轴机床连片,或者整个区域都是。看型号都是国内生产的,有沈阳机床生产的,有科徳数控生产的。

可以说在专用设备的设计和订购数量上,光启绝对属于全国第一。全球最顶尖的超材料产品不是靠手工制造出来的,除了有一两个工序(如层辅)还完全依靠人工外,很多工序已经开始利用专用设备了。

除此之外,因为超材料是非常复杂的高低温混合渐变制造过程,所以光启还设计定制了8646套特种专用工装。

这些工装具体组成为:复材成型工装5331套,机加工装1498套,夹具载体及辅助工85套,装配及检验工装432套。



2025-05-03 20:56:12  作者更新以下内容

中国最大的航空工装生产商,包括普通的和复杂的工程结构工装在内,全年的产量才3000套,光启的这8600多套工装中3500套都是2024年定制的,“这就是光启的增长速度,接下来的增长速度还会增加。” 刘董事长如是说。

四、自主研发超材料数字化制造平台

以前面所说的将近15万份制造大纲和38亿字的制造工艺文件为基础,光启自主研发了超材料数字化制造管理平台,构建了从订单到产品交付的全流程信息化生产管理能力。

刘董事长在发布会上没有详细讲解这套系统,但根据发布会的显示,这套系统应该有十几个层次,在生产过程监控这一层次就涉及工艺纪律管理、敏温材料的固化管理、瓶颈设备的计划管理、过程信息安灯管理等下一级层次。

每一个工人在完成本工序的任务后都要在电脑上填写相应的信息,每一件产品做到哪个工序,质量指标怎么样,用时怎么样,都能在这套系统中显示出来。员工每个月的工资奖金都由该系统计算出来,做得多质量好收入自然就高,出错自然挨罚款。甚至干部的升迁都由该系统来决定。

刘董事长介绍说这是国内唯一的一套系统。

以前我还听说过,光启的许多客户看了这个平台后都赞叹不已,有些客户还想引进这套系统,但是没有一家能真正引进的。原因也很简单,这套系统要能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打破企业原有的各种利益和人事关系,没有几个企业能做得到的。光启之所以能够运行这套系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整个企业还很年轻,绝大部分员工都是这两年招进来的,人事关系不那么复杂。二是刘董事长在企业内有绝对权威。

2025-05-03 20:57:44  作者更新以下内容


五、自主研发建立ai审理平台

可以说光启自主研发的上述制造管理平台,使整个超材料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步入了数字化时代,以此为基础,光启积极拥抱人工智能,还搭建了生产现场工艺问题Al审理平台。

其实光启很早就涉足人工智能了。在2018年光启就推出了专为安保部门使用的智能头盔,在2021年顺德基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超材料产品攻坚战中人工智能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上一篇文章已有叙述)。

在2023年底,在大模型横空出世前,光启就有了自己的专业大模型。光启将多年积累的大量工艺技术知识和现场生产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交给了自己的大模型,员工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即使是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通过询问大模型都能得到迅速的解决。

“我们的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中国最优秀的工业工程师。”在发布会上,刘董事长骄傲地说。

这套ai审理平台从2023年上线至今,生产问题处置效率提升了70%。

正是依靠这套数字化制造管理平台和ai审理平台的支撑,光启才能够在短期内大规模地进行异地扩张。

去年9月份,光启刚跟株洲签订协议时,就要求株洲方面派500~1000人来光启顺德基地实习,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熟悉和适应这两套平台。


2025-05-03 20:58:11  作者更新以下内容

去年9月份,光启刚跟株洲签订协议时,就要求株洲方面派500~1000人来光启顺德基地实习,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熟悉和适应这两套平台。

据说这些株洲来的年轻人对这些平台很感兴趣,因为能在上面清晰地看到自己每天做了多少活,得了多少钱。

六、实现复杂功能结构超大规模量产的革命性突破

光启正是通过开发功能预浸料、超材料蜂窝等161款定制化材料,实现微结构精密制造、多材料体系共固化、混杂材料胶接、超材料射频电子集成、超材料蜂窝高精密加工等系列制造工艺技术,形成149691份合计38.28亿字的工艺文件,定制4641套超材料用设备以及8646套特种专用工装,累计产出163138各类超材料零部件,整体良品率高达97.51%,实现复杂功能结构超大规模量产的革命性突破,创造了不可能中的可能!

最后,刘董事长总结说,前面花费很长时间讨论量产,光启是第一个走出这条路的公司。下一步我们将开始进入更大规模的产能扩张之路,中国所有使用到超材料的尖端装备都由我们一家单位兜底,所涉及的资源未来将达到万亿!


2025-05-03 21:25:20  作者更新以下内容

旧闻~新闻<长线光启<未来十年<翻倍<翻倍<翻倍<翻倍<……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