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驾马车"遇到财报季:朗姿股份的加减法游戏
朗姿股份最新交出的成绩单,像一杯层次分明的鸡尾酒——表层漂浮着归母净利润近15倍的惊人增幅,底层却沉淀着扣非净利润下滑的苦涩。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表现,或许正折医美行业特有的经营密码:轻资产运作带来的灵活性与政策监管带来的不确定性,如同跷跷板的两端,时刻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
财报中最值得玩味的是非经常性损益的"化妆术"。通过处置长期资产,公司单季度净利润瞬间被"美颜"成原来的数倍。这让人想起新氧科技2025年二季度的戏剧性场面——当线下诊疗服务营收暴涨426%时,市场却因线上业务萎缩而用脚投票,股价单日暴跌近23%。医美赛道似乎总是这样:短期业绩易被特殊因素扰动,而长期价值更需要主业"素颜"的实力。
业务版图的"新陈代谢"
朗姿的医美板块正在经历有趣的结构调整。非手术类项目收入占比已攀升至87%,像都市白领转向午休式微整形般轻快;而手术类项目收入收缩,仿佛在呼应新氧科技曾经面临的困境——当美团、抖音等平台携流量杀入轻医美赛道,重资产运营的机构往往首当其冲。不过,朗姿通过持续并购扩张川渝版图,这种"连锁药店"式的布局策略,或许能缓解单一区域政策变动的冲击。
女装业务的线上化转型同样耐人寻味。46.3%的线上占比,让实体店铺逐渐退居为品牌展示窗口,这种转变犹如当年传统零售业触电的翻版。而婴童板块押注高端商业中心的策略,则暗合消费升级的长期叙事——只是需要警惕新氧线上业务下滑35.6%的前车之鉴,提醒着所有依赖特定渠道的企业:流量红利可能来得快,去得更快。
在钢丝上跳舞的估值逻辑
市场给朗姿8倍PE的估值,像在玩一个拆解游戏:既要相信处置资产带来的现金奶牛效应,又要对扣非净利润的疲软保持宽容。这种估值分裂曾在新氧身上更剧烈地演绎——当其股价从年内高点5.87美元腰斩至3美元区间时,投资者本质上是在对赌:轻医美能否真正替代传统手术成为增长引擎?
如今朗姿面临的考题或许更复杂。当补税风波扰动利润表,当并购扩张持续消耗现金流,投资者需要辨别哪些是暂时性"淤青",哪些是结构性"内伤"。历史反复证明,在监管敏感型行业里,像新氧那样因政策变化导致用户流失的风险永远悬在头顶。
医美行业的故事总是充满张力——既有让人心跳加速的增长奇迹,也有猝不及防的政策变数。朗姿的这份财报,恰似一面多棱镜,折不同角度的投资逻辑。至于哪束光能最终照亮前路,或许要等到潮水退去时,才能看清谁在真正"裸泳"。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出戏值得搬个小板凳围观,但要不要登台参演,还得掂量掂量自己的风险承受力。毕竟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连财报都学会了"精修",但企业的素颜实力,终究会写在K线的皱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