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5月20日,中公教育(SZ002607)举行了2024年年报发布后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作为最受投资者和学员关注的问题之一,历史退费问题再次被提及。
有投资者询问目前学生退费解决进展如何,中公教育表示:目前退费工作在持续推进中,处理效率较之前已有一定改善,但由于历史积累问题,仍需一定周期逐步化解。公司正按计划分批次、分阶段推进退费,部分地区的历史退费已逐步出清,退费周期已恢复正常,公司力求在确保业务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加快进度。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部分地区的历史退费已逐步出清,退费周期已恢复正常。头部公考培训机构的业务网点布局较多,分为“省—市—县”三级,中公教育介绍的“部分地区”可能是一个省份,也可能只是一个县。但不管是什么地区,退费债务出清,都有利于当地学员权益的保障,以及恢复品牌口碑。发生退费难后,中公教育大量采取分期退费举措,面向很多学员承诺分10期退完,但不断有学员反映退费若干期后便中断了退费。退费周期已恢复正常,说明中公教育现金流缓解,让退费中断的学员看到了希望。
但在表态尽快、全部退费的同时,中公教育始终没有披露的是,历史退费到底有多少,以及退费的钱从何处来?
中公教育的历史退费来自2020年、2021年左右激进扩张期的“不过全退”协议班。当时,中公教育有的年度现金收款高达300多亿元,但需要退费的金额超过一半。
中公教育首次在年报中发布了2024年的“待退费负债”,为5.8亿元。发布这个数据,主要是因为《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8号》自2024年12月31日起施行,企业因此变更了会计处理办法。
曾经的“不过全退”协议班差点让中公教育轰然倒塌,为何现在仍开设不过退费的协议班?实际上,目前公考培训机构普遍保留了不过退费的协议班,这有利于改善公司产品结构,也能强化对学员的激励。相比于“不过全退”,目前的协议班实收比例更高,风险更加可控。
培训机构应该更加强调保障学员权益,“先交后补”型的协议班就是更好的形式,比如,学员先交5800元培训费,笔试通过后补交20000元。相比于培训机构先预收一笔“巨款”,“先交后补”型协议班显得更有诚意。
2024年,中公教育营收26亿元,净利润1.8亿元,经营净现金流5.6亿元。相比于大规模的历史退费,资金盈余仍显单薄。
在2024年5月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上,中公教育表示正在积极筹措资金。2024年7月,中公教育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永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希望通过融资的方式来有效地解决退费问题,包括从银行融资以及与产业资本的战略合作”。
但2024年,中公教育的融资情况堪称窘迫。2024年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的抵押借款余额为5.5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40%。2024年,中公教育因与银行机构发生支付协议纠纷被提起仲裁,涉案金额近6亿元。
中公教育较为依赖外部资金输血,但由于历史信用问题和抵押风险等因素,中公教育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2024年,主要受银行贷款利息及金融机构手续费增加影响,中公教育的财务费用高达1.99亿元,超过了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4%。
外部融资成本极高,中公教育筹资退费,根本上还需依靠自身造血。
近年来,中公教育虽然发生经营困难,但仍在持续布局新业务,包括乡村振兴、夜校课堂、直播带货、高考志愿咨询等,希望通过新业务做大营收,做强造血能力。但是截至目前,虽然每个业务都是大市场,但还没有跑出成功的标杆项目。
反思这样的业务布局策略,中公教育还是应该围绕就业服务核心主业,服务好以大学生为核心的用户。虽然近两年员工人数大幅减少,但中公教育的教师、研发人员规模仍在行业内处于领先,这保证了在就业服务主业方面的教研教学能力。
在当前形势下,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招录考试培训业务有很强的确定性。中公教育在5月20日投资者交流活动中表示,预计公共人才招录规模或将继续保持增长,竞争也将越发激烈。这样的形势有利于提升考试培训业务的市场渗透率。
中公教育招录考试培训业务收入持续萎缩,主要是主动降本增效、裁撤网点所导致。5月20日投资者交流活动中透露的重要信号,是以“AI就业”为品牌、AI就业学习机为抓手,撬动B端合作伙伴,恢复此前裁撤的自营网点。在主要竞争对手均为自营网点的情况下,拓展合作网点,必须以保证教研、教学质量为前提,也就是说在市场增长和用户口碑之间做好平衡。这更需要保持教师和研发团队的稳定。
这是中公教育的业务基本盘,但招录考试的通过率极低,从而导致仅靠招录考试培训业务,难以完成就业服务的闭环,因为会有大量学员通不过招录考试。帮助学员就业,还要靠与产业界合作。一方面,对接求职、招聘的双向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与产业界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学员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