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世纪华通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备受关注的投资者交流会——这是公司在11月12日成功“摘帽”后的首次公开露面。董事长王佶亲自出席,与投资者面对面沟通,传递出强烈的信心信号:这家曾因财务问题被ST的公司,如今不仅走出困境,更以千亿市值、单季营收破百亿的姿态,站上了全球游戏行业的第六把交椅。
从内容来看,这场交流会信息量不小。世纪华通明确表示,2023年上线的游戏仍在持续创收新高,生命周期远超行业预期;爆款《Kingshot》正在冲击前作《Whiteout Survival》的海外纪录;而休闲赛道虽难做,却被管理层视为“明年最有希望”的增长极。更重要的是,公司强调其核心竞争力并非依赖单一产品,而是建立在“研发-发行-运营”一体化的数据驱动体系之上——所有决策都经过AB测试验证,投放预算基于长期ROI模型测算,彻底告别拍脑袋式运营。
看到这些细节,我忍不住想说: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公司了。它更像是一个用工业化流程生产爆款的“系统级玩家”。尤其是在国内腾讯、网易占据近四分之三市场的背景下,世纪华通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坚定出海。目前其海外收入已居中国游戏企业首位,面对人口规模是中国4倍以上的全球市场,它的增长逻辑不再是“抢份额”,而是“建生态”。
我还特别注意到王佶的一个观点:“游戏是推动GPU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AI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话听着宏大,但细想很有深意。过去我们总把游戏当作娱乐消费品,但在技术演进的视角下,它其实承担着训练硬件、探索人机交互边界的功能。世纪华通将自己定位为“人与AI互动的主要界面”,某种程度上,是在试图跳出“内容商”的身份,向科技平台型公司跃迁。
当然,挑战也真实存在。比如买量成本全球普涨,国内“内卷”严重,甚至出现广告抄袭;再比如《Kingshot》和《Whiteout Survival》被质疑同质化。但公司的回应很务实:海外市场用户重合度仅约20%,数据不支持“趋同”判断,未来靠“数据赛马”来决定方向。
说实话,作为一个长期观察游戏行业的财经博主,我对世纪华通的态度经历了从怀疑到重新审视的过程。曾经的ST阴霾确实让人担忧,但现在看,它的基本面修复比想象中扎实。尤其是“摘帽”之后立刻召开投资者会,主动透明地沟通战略,这种姿态本身就值得肯定。
游戏虽小,战场却大。当别人还在讨论玩法和IP时,世纪华通已经在用全球化视野、系统化能力和科技思维重构游戏的价值边界。或许正如王佶所说:“市场总会犹豫,但增长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