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从“电动化”上半场驶入“智能化”下半场,智能驾驶已成为竞争最激烈的核心赛道。行业共识已然清晰:2025年的竞争焦点,正从高端车型的功能炫技,全面转向主流市场的“性价比”与“性能”平衡。
慧博投研报告显示,在比亚迪、吉利等主流车企推动的“智驾平权”战略下,高速NOA(Navigate on Autopilot,领航辅助驾驶)、城市NOA等L2+功能正加速从高端车型向15万元以下主流市场渗透。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堆料”策略难以为继,降本增效与体验融合成为产业链必须攻克的课题。
近日,元戎启行CEO周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竞争正快速收敛,明年的市场竞争关键,将聚焦于‘降低成本’与‘提升体验’两大核心”。
面对成本与整合的双重压力,国内众多科技企业与Tier1供应商已纷纷推出各自的舱驾融合或舱泊一体解决方案。例如,芯擎科技的“龙鹰一号”单芯片“舱泊一体”解决方案已经实现了量产上车;黑芝麻智能则与斑马智行在跨域融合上达成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集成至单一芯片,以实现“舱驾一体”。
然而,仔细观察市场现状,多数企业的“解法”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一种主流模式可称为“域控物理共板”,即在同一块电路板上安置两颗独立的芯片,分别处理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任务。这本质上是硬件结构的“合租”,降低了部分线束与外壳成本,但未能实现底层计算资源的共享与动态调配,系统割裂感依然存在。
另一种“舱泊一体”方案则选择将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泊车功能融入座舱域,而高阶行车辅助驾驶仍由独立域控负责。有观点认为,上述这些方案虽在降本上有所贡献,却未触及数据流效率与体验一致性的核心瓶颈,更像是一种过渡性的折中方案。
在这一行业探索与博弈的关键节点,车联天下(Autolink)日前联合高通、卓驭科技共同宣布,其合作开发的舱驾融合域控制器已实现首发量产,标志着业内首次实现“智舱+智驾”单芯片融合计算架构的落地应用。
据悉,该方案基于高通骁龙8775打造,具备144 TOPS的AI(人工智能)算力与跨域协同处理能力,在整车中承担中央计算平台的角色,实现对语音、视频、导航与智能辅助驾驶等功能的集中处理,支持城市NOA、高速NOA、跨层记忆泊车等全场景智驾功能。
对于单芯片舱驾融合方案量产落地,车联天下创始人、CEO杨泓泽表示:“基于高通骁龙8775的舱驾融合域控全球首发量产,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融合带来的是数据效率、计算能力和多模态AI能力的本质提升。”
不过记者注意到,提到舱驾融合,也有观点认为其核心价值是成本控制而非性能。对此,杨泓泽表示,把座舱与智驾的数据放在同一个物理平台上,不是为了成本优化,而是因为它确实能够显著提升数据融合能力、计算效率,以及未来多模态AI算法的适配能力。
他进一步解释道:“真正的‘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不同域控系统需打破数据壁垒。单芯片舱驾融合方案,正是打通‘舱—驾—控—云’等多维数据深度联动的核心基础,为实现更高阶的智能化体验铺平了道路。”
尽管舱驾融合方案的核心目标并非单纯降低成本,但其带来的架构简化与资源复用,显著提升了整车的性价比。据悉,车联天下此次发布的方案,已率先在定价15万元级别的SUV极狐全新阿尔法T5上车,成为同价位中首款实现城区NOA功能的车型。
对此,极狐汽车阿尔法T5产品总监李力华表示,该方案不仅在智能座舱层面保障了系统流畅度,更在智能驾驶方面完整实现了城区NOA、高速NOA与智能泊车等功能,实现了多项功能的综合平衡。
行业分析认为,随着极狐全新阿尔法T5的落地,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等车企的智能化竞争将全面升级,10万至15万元级车型的NOA渗透率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伴随着高性价比舱驾一体方案的产业化落地,装车量将快速提升。到2030年,舱驾一体前装渗透率有望突破40%,累计搭载量预计将突破1900万辆,仅域控硬件市场需求规模就超过7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