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即将进入尾声,不难发现,全球汽车产业压力重重,这从国内外主流车企最新公布的三季报可见一斑。

从销量端看,海外头部车企结束了此前的高增长势头,低增长与下滑成为主旋律。丰田与大众两大巨头前三季度销量分别仅增长6%与1%,而斯特兰蒂斯、通用、本田、奔驰及特斯拉销量均出现负增长。
相比之下,国内车企发展韧性更强,比亚迪、上汽、吉利控股、奇瑞、小鹏的销量均实现两位数及以上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前三季度以326万辆的销量跻身全球前五,与排名第四的福特仅有5万辆的差距。
反映在营收上,比亚迪、吉利控股、奇瑞营收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而海外头部车企均只有个位数增长,甚至多数为负增长。
从盈利能力来看,受到美国关税冲击以及中国市场销量下滑的影响,海外巨头净利润呈现清一色的下滑趋势。其中,奔驰、大众、本田的利润降幅达50%以上,即便是全球利润最高的丰田,降幅也达到16%。相比之下,国内头部车企盈利能力韧性更强,比亚迪、奇瑞前三季度净利润均达百亿以上。
不难发现,无论从销量、营收到盈利能力,国内车企业绩增长势头整体好于海外巨头,这与全球汽车产业近年来“东升西降”的态势保持一致,背后反映的是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浪潮下,国内车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从而完成从技术追随者到市场定义者的身份转换。

从财报可以看出,国内车企纷纷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研发费用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比亚迪投入达437亿元,同比增长31%。相比之下,部分海外车企受到盈利承压的影响,研发投入整体放缓,其中大众、宝马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分别下降9%与15%。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国内车企通过“用研发定义技术、用技术赢得市场”的方式,不断拉近与海外巨头的差距。在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车企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将是接下来的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