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71位专家当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来自民营科技企业的两位技术领军人物: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正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消息迅速在产业界和资本市场引发热议。
根据公开资料,吴凯长期深耕动力电池领域,现任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他带领团队实现了三元锂电池的国产化突破,并推动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量产应用,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实现对日韩的技术反超。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欧洲发明家奖等多项荣誉。而廉玉波自2004年加入比亚迪以来,主导研发了刀片电池、DM混动技术、CTB车身一体化、云辇系统等核心技术,支撑比亚迪年销突破427万辆,跻身全球五大车企之列。他本人也被业内视为比亚迪“技术鱼池”的奠基者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院院士历来以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背景为主,但近年来民营企业科研力量正逐步进入国家最高学术认可体系。2019年阿里云王坚当选院士已打破先例,此后中芯国际吴汉明、康缘药业肖伟等人也相继入选。此次廉玉波与吴凯的同时当选,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领域的产业化成果获得了国家级权威认可,也反映出院士评选愈发重视一线科技创新与产业落地能力。
看到这个结果,我其实并不意外。从我的观察来看,这不仅是个人荣誉的加冕,更是整个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技术实力上升的象征。过去十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不仅在市场份额上领跑全球,在基础研发、材料创新、系统集成等方面也都形成了深厚积累。吴凯和廉玉波作为背后的核心技术掌舵人,他们的当选,是对“工程师红利”和“制造业升级”的一次有力回应。
更重要的是,这种来自民企的院士越来越多,说明我们的科技评价体系正在变得更加开放和务实。不再是唯论文、唯头衔,而是真正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贡献。这对于鼓励更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人才扎根产业一线,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当然,荣誉背后也是责任。随着全球新能源竞争日益激烈,技术迭代加速,如何持续保持领先,将是他们以及整个行业面临的新课题。但我相信,当中国的顶尖工程师开始站上国家学术殿堂的最高舞台,这也预示着我们正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迈出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