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计划在2026年底前将其欧洲销售网络规模扩大一倍,目标是将目前约1,000个销售网点增至2,000个。这一消息由比亚迪欧洲地区总经理Maria Grazia Davino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场活动中正式透露。她强调,这是公司“长期本地化战略”的关键一步,旨在更贴近欧洲消费者,提升品牌认知与市场渗透率。截至目前,比亚迪已进入欧洲29个市场,并即将在匈牙利建成其首个欧洲工厂。此外,公司在土耳其规划建设第二家工厂,同时也在评估包括西班牙在内的多个地点作为第三座生产基地的候选地。
从销量数据来看,比亚迪在欧洲的增长势头不容小觑。2025年前九个月,其在欧洲的新能源车销量达到80,807辆,同比增长超过两倍。这背后不仅是产品力的支撑,更是渠道扩张与本地化运营协同推进的结果。花旗银行近期发布的报告进一步指出,比亚迪预计2025年海外销量将在90万至100万辆之间,而到2026年,这一数字有望提升至150万至160万辆,增幅显著。其中,欧洲、北美和东盟市场各占约三分之一,显示出其全球化布局的均衡性。
比亚迪的野心不止于卖车
我始终认为,比亚迪这次的渠道翻倍计划,绝不是简单地多开几家门店。它本质上是一场系统性的本地化攻坚。过去几年,中国车企出海常被质疑“水土不服”,但比亚迪显然在有意识地规避这个问题——建本地工厂、培训本地团队、适配本地法规和驾驶习惯,甚至在服务网络上也追求高密度覆盖。这种打法更像丰田或大众当年进入中国市场时的路径:稳扎稳打,长期投入。
更值得留意的是,尽管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吉利通过银河E5、星舰7等车型对比亚迪形成强力挤压,迫使后者下调2025年销量预期至460万辆,但比亚迪并未因此收缩海外战线。相反,它在海外市场持续加码。这说明管理层清楚一点:中国的新能源红海市场终有饱和之时,而真正的增长空间,在海外。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欧洲市场成熟且法规严苛,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高,新势力破局难度大。再加上三电技术路线、充电标准、售后服务体系的差异,都不是短期能完全打通的。但从当前节奏看,比亚迪正试图用“产能+渠道+产品”三位一体的方式建立护城河。
说实话,我不敢断言比亚迪一定能成为下一个全球主流车企,但它现在的每一步,都走得比大多数同行更扎实。尤其是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还能坚定推进本地化落地,这份战略定力,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