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最新上调比亚迪A股和H股目标价至144元人民币和141港元,幅度达8%,并大幅调高其2026-2035年海外销量预测。这一动作背后,是国际投行对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深度认可——海外市场正从“补充市场”跃升为未来十年核心增长引擎。
海外市场成关键增量来源
高盛明确指出,预计比亚迪在2026至2035年间,除美国外的海外市场销量将达150万至350万辆,较此前预测上调5%-14%。这一乐观预期基于两个关键判断:一是全球多数地区新能源渗透率正处于类似中国2022-2024年的加速爬坡期,未来有望实现超10个百分点的增长;二是比亚迪在价格带、车型尺寸与续航能力等维度具备显著竞争优势,尤其在欧洲、东南亚及拉美市场已形成产品与渠道双重卡位。
从近期数据看,这一趋势正在兑现。2025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海外销量已达70.2万辆,同比暴增132%,远超2024全年总量。仅10月单月出口就达8.39万辆,创下新高。公司在日本发布专供K-Car车型Racco、在巴西实现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均显示其本地化运营能力日趋成熟。
产品力与战略布局双轮驱动
我观察到,比亚迪的海外突破并非简单依靠低价,而是技术平台+多品牌矩阵+充电生态的系统性输出。e平台3.0、DM-i混动、刀片电池等核心技术构建了产品安全与效率壁垒;腾势、仰望、方程豹等品牌完成从中端到豪华市场的全覆盖;而“兆瓦闪充”桩建设和储能方案则补足使用体验短板。
特别是在日本这样以精细化著称的封闭市场,比亚迪通过推出符合当地法规的K-EV车型、建立66家销售网点,并引入海狮06DM-i混动产品线,展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这与其在欧洲多国销量超越特斯拉的表现相呼应,说明其全球化策略已进入收获期。
尽管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率短期承压,但高盛维持“买入”评级的态度表明,国际市场带来的规模效应与品牌溢价潜力,足以支撑其长期估值重构。随着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工厂投产,比亚迪的全球供应链布局将进一步强化成本优势与交付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