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比亚迪相继发布2025年三季报,一个净利润大增31.56%,另一个营收逼近5700亿,两家新能源车企交出的答卷可谓亮眼。更引人关注的是,赛力斯在披露财报的同时宣布即将登陆港交所,成为首家“A+H”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这一系列动作,不仅让资本市场再度聚焦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也让人不禁思考:高增长背后,是技术驱动的真实跃迁,还是光环加持下的估值膨胀?
先看数据。比亚迪前三季度营收达5662.7亿元,同比增长13%;净利润233.3亿元,研发投入却高达437.5亿元,同比猛增31%。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特斯拉同期研发投入,累计超2200亿的投入,正不断转化为“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兆瓦闪充、车载无人机等硬核技术。今年前九个月,比亚迪全球销量326万辆,海外销量70.16万辆,同比激增132%,已在纯电车型销量上连续四个季度超过特斯拉。它用实打实的技术和全球化布局,继续夯实“全球新能源销冠”的地位。
而赛力斯同样不容小觑。前三季度营收1105.34亿元,净利润53.12亿元,同比增长31.56%。问界全系交付突破80万辆,M9单款车型21个月交付超25万辆,创下50万元以上车型的新纪录。这些成绩背后,是与华为深度绑定带来的品牌溢价和技术赋能。但我也必须说,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正在被市场重新审视。
我看到的不只是增长,更是分化
我始终认为,比亚迪的增长是内生性的。它的研发不是口号,而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护城河。从电池到电机电控,从整车制造到智能化全栈自研,它构建的是全产业链闭环。即便面对价格战,它仍能保持毛利率回升,说明成本控制与产品结构优化已见成效。花旗预测其明年销量将达539万辆,我不意外。
但赛力斯让我有些犹豫。它的增长高度依赖华为渠道和品牌背书,一旦华为合作模式发生变化,比如对更多车企开放智选车资源,赛力斯的独特性就会被稀释。港股IPO引入的基石投资者多为地方产业基金和产业链企业,少见国际长线资金身影,发行价较A股大幅折价,这本身就透露出市场的谨慎态度。
我不是质疑赛力斯的能力,而是提醒我们别被短期数据迷惑。它直到2024年才扭亏为盈,此前连续四年亏损,盈利能力尚在验证期。当前近37倍的市盈率,是否已透支了未来预期?
所以我说,这两份财报放在一起看,恰恰映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两种路径:一种靠自主技术突围,一种借生态协同起飞。前者走得稳,后者冲得快。但长远来看,真正的赢家,一定是那些能把“风口红利”转化为“长期竞争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