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宣布储能业务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并全面覆盖电源侧、电网侧、工商业、家庭、叉车及船舶电池等多个应用领域——这一消息在10月24日迅速引发市场关注。公司强调,自2008年布局储能以来,已构建起从研发、制造、销售到服务和回收的全链条能力,产品方案已服务于全球数百个储能项目,新能源产品远销六大洲。同日,澳大利亚工业巨头福德士河(Fortescue)也官宣与比亚迪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推进全球“绿色工业电网”建设,比亚迪将为其提供下一代创新电池储能系统,首期项目落地西澳皮尔巴拉地区,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与输电的全流程脱碳。
这不仅是比亚迪储能技术的一次国际背书,更标志着其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角色正从“设备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升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福德士河作为全球铁矿巨头之一,近年来全力押注绿氢与零碳工业,其选择比亚迪作为核心合作伙伴,侧面印证了后者在大型工业级储能系统上的可靠性与技术成熟度。
我一直在跟踪比亚迪的产业演进路径,说实话,这次的储能进展并不意外,但其速度和广度依然值得深思。过去外界更多聚焦于比亚迪的电动车销量奇迹,却容易忽略它在“三电”体系尤其是电池领域的深层布局。从刀片电池的技术突破,到如今储能全产业链闭环的形成,比亚迪走的是一条典型的“技术自研+垂直整合+规模外溢”路线。这种模式让它不仅能控制成本、保障供应,还能快速响应不同市场的定制化需求——而这正是拿下福德士河这类国际大单的关键。
更进一步看,在国家推动“人工智能+”和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像储能这样的新型基础设施,正在成为支撑未来能源安全和工业转型的核心环节。而比亚迪已经不只是一个车企,它实质上构建了一个以电池为底层技术平台的能源生态。无论是家用储能、工商业调峰,还是重型机械电动化(如叉车、船舶),它都在用同一套技术逻辑打通场景边界。
当然,挑战也在浮现。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正在加速产业化,赣锋锂业、鹏辉能源等企业已在半固态/全固态领域取得装车突破,这对当前主流的液态锂电体系构成潜在替代压力。不过从目前来看,比亚迪的规模化优势和工程化能力仍处于领先地位。只要它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上保持同步甚至领先,储能这块拼图完全有可能成长为比整车更具想象力的增长极。
说到底,比亚迪的故事早已超越“卖车”。它的真正价值,在于把电池这项核心技术做成了可复制、可输出的通用能力。当别人还在谈转型时,它已经在搭建属于未来的能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