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紧急召回超11万辆车,安全问题再敲警钟
比亚迪宣布召回部分唐系列和元Pro汽车,共计115783辆——这一消息近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其中,涉及2015款唐系列汽车44535辆,生产时间为2015年3月28日至2017年7月28日;另有元Pro纯电动汽车71248辆,生产时间为2021年2月6日至2022年8月5日。
此次召回并非企业主动发起,而是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缺陷调查后开展的。针对唐系列车型,问题出在“元器件设计选型”,可能导致驱动电机控制器主动泄放功能异常,极端情况下电路板烧蚀,车辆纯电模式失效;而元Pro的问题则源于“生产制造环节”,动力电池密封垫安装不到位,若长时间高速涉水,可能进水导致绝缘性能下降,输出功率降低。
比亚迪将为唐系列免费更新软件,改为电机泄放方式;对元Pro则使用专用密封胶补强电池壳体。两家车企均承诺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通知用户,并提供客服热线咨询。
召回背后,是质量管控的隐忧
看到这组数据和背景,我不得不思考: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为何频繁陷入召回风波?从2024年海豚、元PLUS转向系统隐患,到方程豹5控制器螺栓松动,再到这次跨年代车型的同时召回,暴露出的问题并不单一。
尤其是本次两批车型分别代表了不同阶段的挑战:2015款唐反映的是早期技术积累不足下的设计遗留问题,而元Pro则是当下大规模量产中生产一致性控制的漏洞。更让我在意的是,这些风险多数是在监管介入后才被响应,而非企业通过售后数据自主发现。一个成熟的企业理应具备强大的质量监测闭环,能在问题萌芽时就预警处理。
规模与质量的平衡难题浮现
坦白讲,我对比亚迪的感情很复杂。它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象征,9月销量仍高达39.62万辆,但同比下滑5.52%,已是连续增长后的首次回落。与此同时,主力资金五日净流出近28.5亿元,股价处于空方主导区间,市场情绪显然承压。
我认为,当前比亚迪面临的不仅是技术迭代的压力,更是管理体系能否匹配其庞大体量的考验。当一年产销逼近400万辆时,任何微小的工艺偏差都可能放大成数十万级的风险。消费者越来越看重“质量可靠性”,这已超越续航成为购车第二重要因素。
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深水区
这次召回像一面镜子,照见整个行业的转型阵痛。随着监管趋严,过去“先上车、后补票”的发展模式正在终结。特别是智能网联时代,软硬件耦合度更高,安全隐患更具隐蔽性。
在我看来,真正的领军者不仅要跑得快,更要行得稳。比亚迪需要做的,不只是完成一次又一次召回,而是建立起从研发、制造到用户反馈的全生命周期安全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国制造”真正赢得全球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