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开始醒悟了,汉L、唐L上市半年,才想起来有事情没有说清楚
“5分钟,300公里。
”
这不是广告词,是比亚迪深圳坪山总部地下实验室里刚刚跑出的真数据。
工程师把一台仰望U8改款开上马力机,插上枪,屏幕数字跳到600kW,计时器刚走到第300秒,电量从10%到80%,表显续航从44 km涨到344 km。
现场媒体没人喊“牛”,因为都愣住——去年行业还在卷4C,比亚迪直接甩出5C,而且宣布明年上车,后年铺站。
把加油体验搬进充电站
5C超充的秘诀不在桩,而在“电池敢喝”。
负极用纳米硅做成三维蜂窝,锂离子跑进去像高铁进站,人人都有座位,不堵队;液冷通道立体穿插,热量刚冒头就被“抽油烟机”拖走,电芯温差控制在1℃以内,相当于给每颗电池配了一台变频空调。
官方话术很克制:“循环1000次,容量≥92%。
”翻译成人话:就算你每周充两次,10年后这车还能从深圳跑到汕头,不用中途找厕所。
电机转得比涡轮扇还快
电池敢给,电机得敢接。
易四方2.0把电机转速推到35 000 r/min,比波音747的涡扇还快一圈。
碳纤维转子套了层“防弹衣”,磁悬浮轴承让轴和壳零接触,效率干到97.2%,剩下2.8%的热量能被空调拿去冬天暖脚。
更野的是,它能在-40 ℃的漠河和120℃的火焰山连续全功率工作——工程师在温箱里连续跑了72小时,电机外壳只够煎蛋,内部线圈稳如室温。
车还没上路,悬架已知道前面有坑
云辇-Z把“魔毯”这个概念升级成“预言毯”。
车头上路前,先通过车联网把前方2km的路面高程下载到本地,AI算出每个坑洼的坐标,悬架提前10 ms调好阻尼。
中汽研做了一场“爆胎真人秀”:130 km/h右后轮突然放气,车身横向偏移0.7m,比国标允许的距离短了八成,驾驶员连方向盘都没打。
现场解说笑称:“以后高速爆胎只算路况,不算事故。
”
三条技术线,一张成本表
比亚迪把这套组合拳拆成三张表,挂在总部展厅:
1. 能源表:DM-i 5.0跑2300 km,折合每公里0.19元;5C超充300km,按深圳谷电0.25元算,每公里0.08元。
2.维修表:易四方四电机独立控制,坏一个剩三个,能继续开,维修成本比传统四驱降42%。
3.残值表:三年车龄汉EV,云辇版比非云辇版二手价高1.8万元,因为买家相信“底盘不松”。
别人跟进,比亚迪开门
清华大学已经把5C电池写进本科教材,标题就叫“极限补能”。
大众集团包了两架飞机,把狼堡工程师拉到深圳,点名要学“易四方怎么塞进非承载式大梁”,因为欧洲法规突然要求越野车必须能“单轮脱困”。
摩根士丹利算过一笔账:比亚迪每公开一项专利,国内同行平均追加3700万元研发费用——王传福用“技术开源”把对手逼进考场,自己提前交卷。
写在最后
十年前,比亚迪在日内瓦租下一个不到100m的展台,老外问“BYD”是不是“Build Your Dream”的缩写,王传福回答:“No,it’s ‘Bring Your Dollars’.”
十年后,还是那批老外,带着美元来深圳上课。
技术红利从来不是“谁先到终点”,而是“谁先让终点移动”。
当5C超充的电流声在深圳夜里响起,你听到的不是噪音,是终点线又被往前拖了3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