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余家A股上市公司,以超百万亿元市值、逾1.8万亿元的研发投入,不断夯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
五年来,上市公司勇立创新潮头,从规模最大的5G网络,到刷新时速的CR450动车组,再到全球领先的创新药,上市公司以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标注了中国创新的新高度。
五年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纵深推进,上市公司以创新为帆、以实干为桨,不仅重塑自身发展轨迹,更为中国经济驶向“深海航程”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凤朝精准概括:这五年,上市公司实现了从做大到做强、从数量扩张到质量跃迁的关键跨越。
从“跟跑”到“领跑”:
创新驱动的先锋力量
“十四五”时期,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
这些闪耀的创新成果,离不开一支活跃在创新前沿的中坚力量——上市公司。五年来,创新驱动已成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上市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扮演创新引领者。
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上市公司贡献突出: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1.88万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总量的51.96%;研发强度提升至2.61%,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亚迪、宁德时代等26家企业跻身“百亿研发俱乐部”,以巨额投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今年上半年,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4.89%、11.78%和4.63%,科技属性进一步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发挥创新示范效应,研发强度分别高于整体3.29个百分点和4.44个百分点。
明星抗癌药泽布替尼已在全球75个市场获批,成为中国原研药走向世界的标杆。这背后是百济神州连续多年为研发投入重金:2021年至2024年,其投入研发费用超470亿元,2024年更是以141亿元研发投入高居行业榜首,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52%。
——上市公司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力量。
赛轮轮胎通过产业化攻关,将论文期刊中打破轮胎性能不可能三角的材料技术变成现实,推出的“液体黄金轮胎”一举迈向高端市场;格林美突破退役动力电池再生技术,镍钴回收率达99%以上;天合光能数十次刷新电池效率世界纪录,持续引领光伏技术进步……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上市公司如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上市公司更将创新成果推向全球。宁德时代研发的麒麟电池续航突破1000公里,技术授权给多家国际车企;迈瑞医疗高端超声设备进入欧美顶级医院,成为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出海典范。中国上市公司正以创新实力赢得全球尊重,让世界见证中国创新的加速度。
据介绍,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增至8000亿元。这些金融资源绝大部分流向了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惊险一跃”提供了关键资金支持。
从“制造”到“智造”:
转型升级的尖兵阵营
在瑞声科技常州工厂,AI技术重构了均热板检测流程,产品测试时间从60秒压缩至24.9秒,产线单位小时产出达1万片,效率提升的背后是上市公司智能化转型的持续推进。
这正是“十四五”以来我国智能制造工程扎实推进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7000多家先进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当变革的浪潮奔涌而来,上市公司以高端化破局、以智能化赋能、以绿色化重塑,在“十四五”转型升级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
——以高端化打破“低端印象”,五年来,上市公司坚定向价值链顶峰攀登。
在光伏行业深度调整期,隆基绿能瞄准背接触技术路线,推进HPBC2.0组件大规模量产,凭借更高的发电效率迅速打开全球高端分布式市场,以技术差异赢得品牌溢价。
金固股份历时十年研发出“最轻钢制车轮”,通过新材料与新工艺使车轮强度达2000兆帕,为铝合金车轮的5至6倍,成本仅为其1/4。公司董秘孙群慧算了一笔账:“一辆重卡22个轮子,每个减重15公斤,总共能减重300多公斤,一年能帮司机省4万元至5万元油费。”
以技术创新实力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能够提升产品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十四五”以来,中国制造的品牌美誉度大幅度提高,优质产品畅销全球,以比亚迪、中国中车、中芯国际、美的集团、顺丰控股为代表的96家中国企业入榜2025世界品牌500强。
——以智能化重塑生产范式,五年来,上市公司大胆为传统产业植入“数字基因”。
5G应用在矿山、港口、工厂等遍地开花,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470台/万人,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上市公司既是先行者,更是推动者。
接入国产大模型智慧平台,青岛港业务能力进一步跃升,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2.62自然箱/小时,第13次刷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在青岛港总经理张保华看来,“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力量驱动全球港口向智能化、绿色化、协同化跃升,成为核心引擎。”
在农业领域,科大讯飞与中粮集团联手搭建农产品全链条智能底座,结合8亿亩耕地数据,多模态感知技术将成为24小时驻守田间的“农业专家”,可精准预测作物生长、预警自然灾害,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据统计,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碳排放平均减少20.4%。”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副司长魏宏介绍。
——以绿色化重构发展逻辑,五年来,上市公司探索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竞争优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据统计,2024年中国新能源项目投资总额达3.7万亿元,其中,A股新能源相关上市公司投资规模达1.3万亿元,大部分资金投向了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一批绿色转型“领跑者”已经涌现,“十四五”时期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
燕京啤酒将绿色理念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一瓶500ml的U8啤酒,碳足迹被平均控制在100.04克二氧化碳当量,这源于原料采集的绿色筛选、生产环节的节能改造、分销过程的低碳运输。如今,燕京啤酒的国家级绿色工厂已达13家,构建起闭环式环保管理体系,让绿色酿造成为行业共识。
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统计,2023年上市公司单位营收碳排放量相较2020年下降约16.9%,降幅显著高于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平均下降水平。发布独立ESG(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披露率从2020年的约25%增至2024年的约45%,透明度显著提高。
“中国企业的价值观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而且正在引领绿色环保理念。”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舜杰告诉记者。
从“出海”到“共赢”:
全球进阶的领航舰队
2025年7月,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其执行副总裁李柯表示,该厂是比亚迪全球化与本地化战略深度融合的关键落子。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车企之一,比亚迪将领先的三电技术、智能化配置全面注入当地市场,并携手近百家本地供应链企业构建协作模式,预计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
2024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境外收入9.5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6.58%。“十四五”时期,上市公司“出海”不仅实现量升,更发生质变。
上市公司出口“含新量”在提升: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近66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点明关键——“创新药出海,首先要具备无可争议的全球竞争力”,这充分印证了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已获得全球认可。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也认为,这是“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获得全球认可后的必然趋势”。
上市公司“出海”模式持续升级: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技术、标准、生态协同出海,“十四五”时期,A股上市公司的全球化征程,已升级为创新引领、生态共赢的“融进去”。
越来越多上市公司通过本土化制造、供应链协同、社会责任践行等,实现与当地市场的深度融合。海尔智家董秘刘晓梅介绍,公司自“出海”以来,始终将ESG理念深度融入海外运营,积极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与经济价值,赢得社会认同,构筑了长远的品牌信任基石。
这种“融进去”思维,让上市公司的全球化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绑定、价值共创。在程凤朝看来,上市公司在全球战略布局、国际化人才培养上的持续发力,必将进一步强化“创新出海”优势,深化“生态共赢”格局,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崛起注入持久动力,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时点回望,A股上市公司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缩影:从创新驱动的技术突围,到转型升级的产业变革,再到全球化的价值跃升,A股上市公司以“先锋”“尖兵”“领航者”的多元角色,扛起了国民经济发展大旗。可以预期,“十五五”时期,随着创新投入持续加码、转型实践不断深化、全球化布局稳步推进,上市公司这艘国民经济巨轮必将载着中国经济驶向更高质量、更广阔的“深海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