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号那天,巴西总统卢拉站在巴伊亚州的比亚迪工厂里,亲手接过一辆宋Pro的车钥匙,成了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的车主。他握着王传福的手,说“今天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这话听着挺感性,但背后可不只是情绪表达那么简单。
这事儿有意思的地方,是那条路的名字变了——原来叫“亨利·福特路”,现在正式改名叫“比亚迪路”。你说这是图个吉利?没那么简单。福特代表的是上世纪的工业霸权,是西方主导的汽车时代;而比亚迪,是一家从中国安徽农村走出来的企业,靠着电池技术起家,硬生生把电动车做到了全球第一。这条路名一换,象征意义太强了:一个时代的产业权力,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交接。
卢拉为什么这么激动?他出身贫寒,7岁才吃到面包,12岁擦鞋谋生,左手小指还在工厂事故中失去。王传福呢?13岁丧父,15岁母亲也走了,靠哥哥嫂子拉扯大,煤油灯下苦读考进大学。两个人都是从最底层拼出来的,都信一个理儿:技术能改变命运。所以当卢拉称王传福是“电动汽车领域的奇才”时,他说的不只是商业成就,更是一种发展哲学的认可。
巴西过去几十年,汽车产业基本被外资把持,本地人只能干些装配的活儿,核心技术全在别人手里。而比亚迪去建厂,带过去的不光是整车生产线,还有电池、电机、电控,甚至锂矿开发和充电桩布局。这叫什么?叫“授人以渔”。55亿雷亚尔的投资,年产15万辆,创造五千多个岗位,这不是简单的出口贸易,而是把整套产业链落下去了。难怪卢拉说:“福特走了,比亚迪来了,这是巴西更好的选择。”
再看数据,更有意思。比亚迪今年前八个月出口超60万辆,同比增长127.5%,在全球新能源车产量占比超过六成,动力电池供应占六成以上。专利数占全球七成。这些数字堆起来,不是偶然,是中国制造业从“代工”到“定义标准”的跃迁。现在比亚迪在巴西市占率一度冲到92%,拥有17万车主,连续两年市场第一——这已经不是卖车了,是在重塑当地汽车生态。
当然,资本市场也在看。最近比亚迪股价一度突破百元,融资余额逼近150亿,虽然也有主力资金短暂流出,但整体趋势稳中有升。它早就不只是个车企,而是横跨电子、新能源、轨道交通的综合科技集团。刀片电池、CTB技术、DM-i混动,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研发堆出来的。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今年上半年又砸进去309亿,比很多企业的全年营收都高。
所以说,这场握手,表面是两国领导人的互动,实质是全球产业格局的一次静默重构。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