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第二次危机,比预想来得早了一些。
据媒体报道,比亚迪已内部下调2025年全年销售目标,从原定的550万辆调至460万辆,降幅高达16%。这一调整背后,是公司增长动能明显放缓的现实。今年8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7.36万辆,同比仅增长0.15%;7月销量同比增长也仅有0.5%。连续两个月增速低于1%,这在比亚迪过去几年高歌猛进的历程中极为罕见。更值得注意的是,1~8月累计销量达286.3万辆,同比增长23%,而同期国内新能源汽车整体批发销量同比增长34%,达到893万辆——这意味着比亚迪不仅增速放缓,且已显著落后于行业大盘。
增长失速背后的财务信号
我翻看了比亚迪最新财报数据,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趋势。虽然上半年营收达3712.8亿元,同比增长213.3%,净利润155.1亿元,同比增长13.79%,表面看依然强劲。但拆解到单季度来看,问题浮现: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为63.56亿元,相较2024年同期的90.62亿元,下滑近30%;若扣除投资收益等非经常性项目,核心净利率同比降幅更是高达36.61%。与此同时,销售毛利率从18.69%降至16.27%,净利率由5.3%跌至3.28%,盈利能力正在快速收窄。
更让我担忧的是其财务结构。截至6月30日,比亚迪账面现金约1474亿元,但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短期刚性债务合计超4000亿元。流动比率仅为0.76,速动比率0.40,长期低于安全阈值。这意味着公司的短期偿债压力极大,一旦终端销售进一步承压,资金链风险将迅速上升。
大而不强的品牌困局
说实话,作为一个关注汽车产业多年的观察者,我对比亚迪的感情很复杂。它确实是中国自主品牌中少有的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从电池到电机电控,从混动技术到海外扩张,布局不可谓不深。但它的问题也很明显:品牌矩阵过于庞杂——王朝、海洋、方程豹、仰望、腾势,五个品牌并行,却未能形成清晰的层级与合力。消费者记不住,经销商也难支撑。
而且我们至今无法确认的一个关键数据是:它的销量有多少是真正卖到了终端?还是积压在经销商库中?如果库存深度持续走高,未来很可能出现渠道反噬——经销商拒提新车,厂家被迫降价清库,利润进一步被压缩。
我记得2009年前后比亚迪第一次分网时就遭遇过类似困境。如今规模更大、体系更复杂,但管理效率和品牌力并未同步提升。面对特斯拉的全球压制、小米等新势力的精准打击,以及传统车企的加速转型,比亚迪正站在一个关键转折点上。
它不再是那个可以靠技术红利和价格优势一路狂奔的“黑马”。接下来,拼的是体系韧性、品牌价值和现金流管理能力。而这,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