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再次刮起了价格战。
23日比亚迪宣布启动“6·18”限时促销活动,数十款车型在促销之列,最高补贴达5.3万元。3月底以来,比亚迪连续3个月开展限时“一口价”或者限时补贴活动,通过厂家补贴、现金补贴等方式降价,涉及车型从10款非智驾车型延展至22款智驾车型。26日吉利、上汽的部分车型开始跟进,汽车价格战再度硝烟四起。
面对车企价格战重启,资本市场上26、27日两日汽车股承压收绿。
应该如何看待这次价格战?
价格战能在中国汽车行业频繁打响,这本身就反映出近年来中国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上的巨大进步,证明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达程度和活跃水平。
不论是中国行业发展史,还是世界经济发展史,都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佐证了价格战聚敛的是行业核心竞争力。如本世纪初中国家电行业频繁启动的价格战,用事实说明了,企业竞争力,行业向上的增长力,都是靠公平竞争的价格战打出来的。当年的价格战没有影响中国家电行业的蒸蒸日上,反而造就了中国制造的一次崛起。
不能把价格战简单地与“内卷式”恶性竞争划上等号,只要汽车领域的价格战不出现损人不利己的低价倾销,不干扰和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非知假售假、以次充好等,汽车价格战就没有突破市场竞争边界和底线,不仅不会扭曲市场机制,而且还将加速行业优胜劣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提升中国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汽车行业健康发展和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而汽车价格战尤其是新能源车价格战重启,也传递出一个清晰现实,那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在市场中迅速成长起来,相关扶持政策可能到了该考虑退出的时候。曾经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持和优惠,是为了帮助行业成长,鼓励公众绿色消费,而企业在这一领域发起价格战,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无需再用公共政策的激励。
因此,有关部门可以明确,价格战与国家补贴不能鱼与熊掌兼得,打价格战就不应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政策,如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以旧换新补贴、置换补贴、特殊场景补贴以及地方补贴等。显然,有关部门是时候审视和考虑结束新能源汽车补贴和优惠政策了。
我国已在全球锤炼出新能源车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掌握着这个细分市场的话语权,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已是国际市场不可或缺的玩家。一季度A股车企业绩显示,比亚迪、吉利等都实现营收增长,持续保持净利润正增长。相关财务数据等显示,目前汽车领域价格战是正常市场竞争,不能单纯因为一些车企出现营收和净利润下滑,就否定汽车价格战的正当性。
新能源车价格战重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缘于汽车商业生态的新变革,这就是汽车消费不再是单纯的商品买卖,而更容易拓展成为一个可持续服务;不再仅仅是单一的代步工具,而是移动的多场景消费堡垒。尤其是随着新能源车日益趋向智驾,汽车日益多功能化,汽车的衍生消费场景被拉长,这预示着汽车这一耐用消费品将更加凸显出其载体特征,汽车功能的丰富化意味着多层次服务将成为汽车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汽车的商业运营模式将从商品销售向服务满足转型,汽车行业的价值和收益很可能后移,将极大改变其商业运营模式,甚至会出现买智驾、享受移动办公和消费服务送汽车等新的服务商业模式。
当前的汽车价格战承载的,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与时俱进、求生谋变的内容。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我们当然要警惕价格战发展到“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地步,但并非所有的价格战都是“内卷式”竞争。市场本身就是一个破坏性创新的过程,对于价格战,需识辨的不仅是其给现状带来的破坏性,还需明辨这种破坏性是否侵害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是否拥有求生谋变的创造性。要学会拥抱变化,包容市场竞争,任何行业和各类主体唯有历经公正合法的竞争才能真正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