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将汽车行业“内卷”竞争不断推至高峰。火热的降价信息背后,激发着消费者的购车热情,但车企之间加剧的竞争也开始令行业乱象丛生。
日前,长城汽车(601633)董事长魏建军揭露了一种“零公里二手车”现象,直指是车企为了粉饰销量或间接降价造出的“数字游戏”。经销商将库存时间较长的新车上牌注册为“已销售”状态,然后以二手车的名义出售。
“这是现在的一种怪象,所谓的‘零公里二手车’就算是完成了注册,好像是卖出去了,但又回到二手车商手里。”魏建军指出,这么魔幻的现实,正在三四千家渠道上演。
此言论一出,迅速引起业界关注。以往多在平行出口中出现的售车方式,如今竟成了国内渠道中的新“潜规则”。
有业内人士表示,“零公里二手车”主要是一些车企或经销商通过此类操作规避定价管控,规避利润透明,从而打破行业的公平游戏规则。
魏建军也认为,大规模出现“零公里二手车”本质上是一种不健康的情况,它映射的是过度内卷市场背后的畸形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3月的“2025中国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就曾表示,将进一步深化汽车行业管理改革,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开展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这是辛国斌提出的工信部今年将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大举措中的一条。
而就在魏建军指出“零公里二手车”现象几天后,相关部门就召集东风集团、比亚迪(002594)等公司和行业机构,对此事件进行研讨。议题是促进二手车流通高质量发展,对 “零公里”二手车及进一步促进二手车流通消费相关内容进行研讨。
纠偏信号的出现,有望对目前汽车行业出现的零和博弈、低质扩张等现象有规范约束作用。但高速内卷的汽车行业究竟能否刹住车,目前还难以预料,毕竟,由比亚迪掀起的又一轮“价格战”已经开始打响。
畸形竞争
明明是新车,为什么要当作二手车卖?
有贸易公司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出口到海外市场的二手车中,“零公里二手车”占据了绝大部分,贸易商在国内购买新车,之后再以“二手车”形式出口。这种模式的出现,来源于中国二手车在海外面临品牌与价格竞争优势均弱的被动局面,国内的一些二手车出口商,依靠自己的外贸经验,通过与有出口资质的企业合作,开发出了出口“零公里二手车”的新蓝海。
在贸易商看来,这个主要是第三方贸易商与厂商或是经销商之间的交易,属于正常现象。
而魏建军所说的“零公里二手车”,指的是出现在国内新车市场中的现象。对于既要保价格体系,又要抢市场份额的车企而言,“零公里二手车”似乎成为了最好的遮羞布。
魏建军表示,其实“零公里二手车”在业内并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厂家和经销商可能因市场预测失误、产能过剩等原因产生大量库存车。为缓解库存压力、回笼资金,经销商会将库存时间较长的新车注册为二手车,以 “零公里二手车” 的形式出售,这样既能快速处理库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新车长时间库存导致的贬值。
有某二手车商相关人士透露,这种“零公里二手车”流通不到他们平台,基本上车商和内部自己就消化了,因为价格的问题,这种车售出非常快,甚至客户想要还得抢。而市场上“零公里二手车”的数量也并不足以影响到正经的二手车市场,它更多影响的还是新车市场。
但无论如何,大规模出现“零公里二手车”本质上是一种不健康的情况,它映射的是过度内卷市场背后的畸形竞争。
实际上,对于出口“零公里二手车”,在车企看来也是一种“乱象”。“灰色渠道出去的车,价格和我们正常市场的差价20%以上,把我们在当地积累的口碑砸掉了。”2024年11月,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国际公司总经理张贵兵就曾表示,这些渠道的车辆只是满足中国条件生产的车子,而奇瑞本身在海外是进行了当地适应性试验的,这种反差造成了对品牌的伤害,尤其是现在中国品牌在加大海外市场拓展的阶段。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零公里二手车”确实是市场需求的产物,也为释放车企的产能压力起到了不小作用。尽管 “零公里二手车”的发展对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也是极度内卷下商家们找到的一条新“生路”。
因此,如何对此进行约束管理,又要保证经销商们生存状况,也是相关部门与车企们需要共同探讨的深刻问题。
治理内卷
无休止的“内卷”,令汽车行业近几年深水深火热。车企的日子不好过,大批经销商也苦不堪言,甚至整个供应链都遭到了冲击。
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时评文章指出,低水平的“内卷式”竞争,则会导致多输结局。恶性降价、地方保护,让部分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涨、利润大跌,一些项目资金链断裂,让车主陷入维保难;电商平台“仅退款”政策,挤压商家生存空间,助长低质低价的不良风气……一段时间内,类似案例并不鲜见。“内卷式”竞争浪费社会资源,不可持续。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较2023年下跌0.7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6%的水平。另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年度报告》,2024年1-11月,新车市场“价格战”已致使新车市场整体零售累计损失1776亿元。2024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盈利比例降至39.3%,比2023年下滑4.2个百分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无序内卷的本质是在资源错配下进行的存量厮杀。企业过度聚焦于价格竞争和份额争夺,却忽略了技术创新、模式升级以及价值创造,最终使得行业生态恶化。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表示,竞争带来的“卷”是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是优秀产品诞生的推动力。他鼓励行业积极拥抱这种自然规律,从竞争中寻求突破,而非陷入焦虑。
而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同一论坛上指出,“如果市场环境成熟、法规完善且执行严格,竞争透明公平,那么这种内卷现象反而能促进行业进步。反之,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李书福表示,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表现在投入产出比方面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和不合规的无序竞争。
在魏建军看来,无论是隐性减配带来的质量陷阱,还是频繁降价导致的价值崩塌,最终买单者都是消费者。品质与价格的平衡被彻底打破,消费者对单一品牌的失望会迅速演变为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崩塌一旦形成,不仅会抑制国内外市场的消费信心,更将长期透支中国汽车产业的品牌价值。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监管部门已经开始三令五申整治“内卷”,引导健康竞争。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一些企业陷入‘内卷式’竞争,有的以低价、超低价,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有的制假售假、以次充好。这些都突破了市场竞争的边界和底线,扭曲了市场机制,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必须加以整治。”
事实上,从近期工信部整顿智能辅助驾驶传播与使用的乱象到对隐形门把手修订强制性国家标准,再到密集的反“内卷”发声都可以看出,该现象已成为业内高度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下滋生的行业乱象,相关部门也已经着手开始整治。只有这样,汽车行业才能在 “内卷” 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更智能的汽车产品和服务,推动整个行业迈向新的高度。